第20部分(第1/4 頁)
李淵遭受的無妄之災便是一個小小的先例。
“現在可真是危險啦,”李淵嚴肅地對同僚們說,“應對危險的辦法有三條:軍隊必須戒嚴,城內必須加強守備,糧食必須拿出來救濟災民。這三條缺一不可,都必須儘快操辦,請諸公幫忙判斷一下,該如何運籌。”
王威他們哪裡想得出什麼更好的主意,這會兒他們對李淵可尊重啦,只見王威起身對李淵拜了兩拜,說道:“今日太原士民的命運,就掌握在將軍手中。將軍你就決斷吧,你覺得合適就行,我們都聽你的!”
“按說軍隊的一切重大行動,都要聽從朝廷的節度,軍中不能擅自作主。”李淵從容不迫地說,“但現在的情況是,劉武周離我們只有數百里,江都卻遠隔三千多里。現在驛道又被沿途的盜賊封住了,如果要等朝廷的指示,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我們在這裡把自己綁在柱子上,可劉武周這王八蛋卻靈活得很,只要他認為合適的,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想攻打哪兒就攻打哪兒,所以他四處攻城,還沒有哪個城是他攻不破的!”李淵作出非常誠懇的樣子,跟大夥兒掏心裡話,“各位都是國家的棟樑,忠誠愛國,心如鐵石,都想著一起努力,共除國難,這是沒有疑問的。既然大家的想法一致,那麼,為了國家大計,就必須採取非常舉措,改變過去那種自縛手腳的愚蠢做法,看到怎麼做對事情有利,就怎麼做,千萬不能相互猜忌、像以前那樣把人朝歪處想,形勢不允許我們不齊心啦。”這些話說得在場的高王二人臉上有些發燒,李淵也就點到為止,“後面遇到事兒,大家一起來商量,覺得好的就由我們自己定啦,定了就做吧,等驛道通了再啟奏皇上,只要我們把事情辦好了,皇上哪會怪罪我們?眼下看來,形勢越來越緊急,如果在軍事上不趕快決斷,採取一些強硬的做法,可能連太原都不保啊!”
“將軍的才略,遠近各郡都知道,將軍又是皇上的近親,這兒的事情,你不來管,誰願意盡力!如果將軍你再猶豫來猶豫去,大家就更緊張了!”王威,高君雅,包括裴寂,都顯得對前一陣子李淵的動作遲緩很不滿意,但又不好意思點得太透。這郡守,自打上次蒙了一回不白之冤,便畏首畏尾,該乾的事兒都不幹。現在總算醒過來了,得趕快動作啊,如果劉武周和突厥聯手南下,事情就很不好辦啦。
李淵似乎迫不得已地聽從了眾人的意見,願意在今後為決斷如此重大的軍機事務承擔風險。王威、高君雅等人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都歡快地表示樂於聽命。
過去李淵與王威較著勁兒,總是壓著王威不加提拔,現在為了表示非常時期“和為貴”,李淵當場決定讓王威兼任太原郡丞,還當眾表揚他“為官清恕”,令他與晉陽宮副監裴寂一道檢校倉糧,向軍民發放救濟。高君雅自上次率軍去馬邑大敗而歸後,雖然面上硬撐著,但總被眾人背後用手指搗脊樑溝兒,滋味也不大好受;現在李淵專門提到他最光彩的地方:他過去在鎮守高陽時,沒被敵人破城,說明他富有守城經驗,於是安排他巡行城池,負責打造捍禦器械。至於兵馬鎧仗,戰守事機,召募新兵,嚴加訓練,軍民徵發,這些事比較複雜,也非常專業,就由李淵一人多勞了。
這麼一來,王威、高君雅都覺得李淵比較公正,好像真的有點在危機之下拋棄前嫌的味道,兩人甚至感動得眼裡湧出了薄薄的一層淚花兒,又偷偷地揩去。
奉太原留守李淵之命,打著抗擊劉武周的堂堂正正的旗號,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分別前往太原各地招募新兵。五六天後,司兵田德平粗略總算了一下,前來報道的精兵已達三四千人,於是向李淵請示在何處安營。李淵指著城郊的興國寺說:“勤王之師,就是要興國的,把他們安置在興國寺正好。”他害怕王威、高君雅發覺自己對新兵過於關切而生猜疑之心,不再對這事兒多加過問。晚上回家他對李世民說:“古代的君王憑藉精銳三千,足以建成霸業。把他們放到興國寺,正是我們要興起的好兆頭。”
李淵隨後又令劉文靜和裴寂私刻朝廷公章,偽造朝廷公文,把晉陽宮倉庫裡的物資取出,供武裝新軍使用。長孫順德和竇琮則負責把新兵中的精銳抽出來,和以前李世民、劉文靜秘密組織的數百名健兒彙編成騎兵,在郊外加緊進行正規軍事訓練。劉弘基繼續到太原附近招兵買馬。
幾天前,李淵已派出家僮,飛速潛往河東,密召他的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趕往太原會合;另外還派家僮潛往長安,密召他的五對女兒女婿速來太原。
又過了段時日,前來興國寺報到的新軍已達上萬人,然而李建成兄弟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