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7) 軍隊徵集不到糧草。
(8) 失其事,誤事。
(9) 見詐,受騙。
(10) 相錯,交替使用。
(11) 據篇末所記字數,本篇除《五名》、《五恭》外,還應有一
段,但在整理過程中沒有發現。
'兵失'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本篇分析了作戰失利的各種因素,提出軍隊要行
“起道”的主張。
欲以敵國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難敵國兵之所長,耗兵也。欲強多(1)國之所寡,以應敵國之所多,速屈(2)之兵也。備固,不能難敵之器用(3),陵兵(4)也。器用不利,敵之備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陣,知背向(5),知地形,而兵數困,不明於國勝、兵勝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會(6)者也。兵失民,不知過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時者也。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見福禍於未形,不知備者也。兵見善而怠(7),時至而疑(8),去非而弗能居(9),止道也。貪而廉,龍而敬(10),弱而強,柔而'剛',起道也(11)。行止道者,天地弗能興也。行起道者,天地……
*
*
*
……之兵也。欲以國……
……內疲之兵也。多費不固……
……見敵難服,兵尚淫天地……
……而兵強國……
……兵不能……
(1) 強多,勉強增加。
(2) 屈,竭盡。
(3) 意謂設防堅固,但抵擋不住敵人進攻的器械。
(4) 陵兵,被欺凌的軍隊。
(5) 背向,指行軍佈陣時的所向或所背。如《孫子·軍爭》: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同書《行軍》:“平
陸處易而右背高“,《司馬法·用眾》:”凡戰,背風背高,
右高左險“之類。
(6) 金,時機。
(7) 見善而怠,見到有利條件而怠惰不前。
(8) 面臨良好戰機而猶豫不決。
(9) 拋棄錯誤,但又不能照正確的去做。
(10) 《六韜·文韜·明傳》有一段類似的話,“龍而敬”作“恭
而敬“(參看注⑩)。龍、恭二字古通用,但此處上下文
為“貪而廉”“弱而強”,而字前後二字義正相反,恭、
敬二字義重,疑有誤。一說“龍”借為“寵”。
(11) 《六韜·文韜·明傳》:“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
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
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文字與本篇相近。但
本篇的“止道”“起道”,從下文“行止道”“行起道”二語
來看,似是兩種道的名稱。疑“止道”指停滯、滅亡之
道,“起道”指興旺、勝利之道。
將義
本篇提出將帥必須具備義、仁等品質。從文中可以看出,要求義是為
了立威嚴,使士卒效死;要求仁是為了克敵立功。可見此所謂義、仁與儒
家所說的仁義不同。《孫子·計》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可參考。
義將(1)
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2)。故義者,兵之首也。將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軍不克則軍無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將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則令不行,令不行則軍不槫,軍不槫則無名(3)。故信者,兵之足也。
將者不可以不智勝,不智勝(4)……則軍無□。故決(5)者,兵之尾也。
將義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篇末亦有篇題,作
“將義”。從文義看,以作“將義”為是。
(2) 卒弗死,士卒不肯效死。
(3) 名,功績。
(4) 簡文勝字及其下重文號疑是抄書者多寫的,原文當作:
“不可以不智,不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