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頁)
,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這些因素被孫中山認為是蘇共力量之所在,也是它取得勝利的奧秘。鮑羅廷當時39歲,是很有魅力的人物。“他身材魁梧,臉盤寬大,審慎而又善交際……好開玩笑……他招人喜歡,而且給人以深刻印象”,他的一位蘇聯同時代人這樣描寫他。①他活潑好動而又多才多藝,喜歡騎馬,棋下得很好,讀書很多而且懂多種語文,一個美國記者曾見他在讀當時新出版的劉易斯的小說《埃爾默·甘特利》②,作為消遣。
①參見《宋慶齡年譜》,第42頁。過去都認為宋慶齡曾乘機飛行,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馬慶忠發表論文指出,經查當時廣州的報章記載,只說宋曾坐在機艙內留影。
②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小說家。抨擊不法教士惡行的小說《埃爾默·甘特利》系1927年出版,此處美記者所述當有誤。——譯者
鮑羅廷是“東方”和“西方”相結合的國際革命運動的產物。在本世紀初,當他還是一個十幾歲孩子的時候,就參加了布林什維克黨,遇見了列寧並在列寧手下工作。在俄國1905年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之間的十多年裡,他作為從沙皇暴政下出亡的政治移民住在美國(大部分時間在芝加哥),加入了美國社會黨,並結識了許多自由派和進步人士,包括著名的社會改良家、“赫爾大廈”創辦人簡·亞當斯①。他的英語很流利,在家裡也常用英語,因為他的妻子是美國公民,兩個孩子也是在美國出生的。有了這個語言條件,他可以直接同孫中山交談。他在來華前的幾年裡曾在英國、墨西哥和西班牙任共產國際特使,對土耳其的民族革命分子和反革命分子都打過一些交道,同印度獨立運動中的左翼分子也有接觸。他的這些經歷使孫中山很感興趣。
①簡·亞當斯(1860…1935),女,美國社會改良家及和平主義者,1931年與N.M.巴特勒共得諾貝爾和平獎金;“赫爾大廈”在芝加哥,是北美第一批在貧民區進行福利工作的社會改革團體之一。——譯者
孫很信任鮑羅廷。國民黨內的右派分子曾問孫,是否知道鮑的真實姓名。孫回答說,“他的名字是拉斐特!①”這可以說明孫是怎樣看待這位新來客人的作用的。(在他們頻繁的接觸中,孫一定知道鮑羅廷的身世和真實姓名。他出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初住白俄羅斯,後遷居拉脫維亞,他的真名是米哈依爾·格魯申貝格,在芝加哥時人們簡稱他為“邁克·伯格”。)
①拉斐特(1757…1834),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家,早年曾參加北美獨立戰爭。——譯者
慶齡常去鮑羅廷家。她覺得同這家人在一起很愉快,因為大家都說英語並且都在美國住過。鮑氏夫婦用她能夠理解的辭彙向她介紹俄國及國際革命運動的理論和實踐,大大擴大了她的視野。
鮑羅廷的妻子法尼短在回憶錄中談到過兩家的關係:
“到廣州以後不久,我就認識了孫中山和他的夫人——容貌秀美的宋慶齡,我們並且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孫中山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善良的面龐、睿智的雙目、全神貫注、強烈的事業心——這一切都表露了他非凡的人格。
“孫中山和鮑羅廷都精通英語,所以他們共事伊始就可以不用翻譯。這一點(當然,革命觀點的一致性就更不必多說了)極有利於他們的直接交往和友好接觸。孫中山有一次竟就此開了一個玩笑,他對鮑羅廷說,殖民主義者使中國蒙受巨大災難,可是他們的語言倒成了向中國同志傳授革命經驗挺不錯的工具。
“孫中山經常一連幾個小時地同鮑羅廷談話,詳細詢問俄國革命發展中某些階段的情況、俄共(布)的歷史、1905年革命失敗的原因、凱歌高奏的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準備的情況等。他對列寧生活的細節也很感興趣,例如列寧僑居國外時怎樣工作(鮑羅廷曾於1904年與列寧一起僑居瑞士)、怎樣培養革命者、如何研究多種學科和學習外語、如何出版和編輯《火星報》等許多情況。”
(她在回憶錄開始時曾寫道,鮑羅廷告訴她,孫“熱情地迎接他,長時間地詢問列寧的情況,不僅以一個革命者的身份,而且以醫生的口吻關注伊里奇的健康。孫稱列寧為中國最好的朋友。)
“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對我們家人和各蘇聯顧問也很真誠、友好,她積極參與丈夫的政治工作。我們與她談話也不用翻譯,因她的英文極好。宋慶齡向我講述了關於中國婦女的許多有趣的情況,介紹我認識了社會各階層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