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看,沒有也不要緊。
老範也說,許多人聽說盧安克後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問她,“這個德國人在中國鄉村到底做了什麼?有成果嗎?教出了什麼牛人嗎?”
她說:“我每次都難以面對這樣的問題,盧安克的教育方式實在無法用常規意義上的‘標準’和‘成功’來形容。非要這麼衡量的話,那麼他更是一個常規意義上的‘失敗者’。”
以八年前板烈小學五年級一個班裡的四十六個學生為例,他們中。只有八人堅持到了初中畢業,大多沒畢業就到城裡打工去了,有的還沒讀完初一就結婚了,甚至有個父親來找他說:“我的兒子就因為學你,變得很老實。吃了很多虧。”
老範寫:“從世俗的意義上說,沒用,沒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廣;他做的事情,很可能無蹤無影,悄沒聲息地就被吞沒在中國茫茫的現實中,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種令人內心惶然震顫的力量。”
盧安克說:“我的學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麼是他們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給他們的是走這條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他很難被效仿,也根本不鼓勵別人來做志願者。
節目播出後那個暑假,有三所大學和幾十個志願者去板烈小學給學生補課。搞晚會,來來去去。盧安克說,學生“被忘記”的狀態改變了,成為“被關注後又被忘記”。他在部落格上寫:“請你先弄清楚:你是不是隻因為我才想來?是不是期待著看到什麼?如果是,你面對學生就不是真實的,對學生不可能是純粹的,所以你也就會被他們否認。如果你僅僅是為了學生,你也不一定需要選擇一個已經有志願者的學校。”
在給老範的回信中他寫過:“有很多其他的人被學生吸引到這裡,但他們都沒有留下來。為什麼呢?他不可能留下來,是因為他與當地之間沒有了命運關係。”
那段時間,盧安克每天收到上千封的信件,部落格點選量驟增,每天十幾萬。
盧安克說那些來尋找他的人“一下子要求我離開學生去休養,一下子要我寫什麼,要我帶頭什麼”,他不得不躲到學生家去,因為“我午睡的時候隨時都有一位陌生人坐在我的床頭等我醒來”。
這當中有一部分是要嫁給他的陌生女性。有人寫“我不敢想象你在你的學生和理解你的人心目中有多麼偉大”,想在他身邊生活半年,研究他這個人。
他回信說:“我不要你們關心我,我要你們關心我的教育方法。”她來信說:“我不太理解你的教育方法,但非常理解你。”他寫過:“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為崇拜基於的往往是幻想上崇拜,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失望。”也有記者簡訊我:“請告訴我盧安克的電話,我要給他一個版來報道他,幫助他。”我回信說:“他有公開的郵件地址,你先寫信給他,徵求他的意見再說吧。”他自信滿滿:“不,我直接電話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寫:“他沒電話,另外,我覺得還是尊重他的意願。”他回我:“那我去找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沒有再回了。
過了半小時,他又發簡訊來,說已經登上火車,留下餘音嫋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還有次開會,碰到一個人,帶點詭異的神色說:“你做了盧安克的節目?”我說:“是”。
飯桌上他坐我對面,忽然把臉湊近來,聳著肩,帶著狎暱的口氣極輕地說:“我覺得他是個戀童癖。”一隻流浪貓探頭探腦地走過來,想找點吃的。他突然站起來,暴喝“滾,滾”圓瞪著雙眼衝過去,把貓趕了出去。
盧安克半合法的身份開始變得敏感,他暫時關閉部落格,宣告自己沒有取得志願者與教師資格。但這引起了更大風波,媒體認為當地政府要驅逐他,輿論的壓力很大。
我寫信詢問情況,徵得他同意後,在部落格裡作了說明——他在板烈的生活和工作正常,沒有離開中國,也沒有被要求離開學校。他希望媒體和公眾“千萬不要給廣西公安廳和教育部門壓力”,他“需要的身份”也正在解決當中,希望不要再有人去板烈看他。
我在信中問他,我們是否能與當地政府聯絡,溝通解決他身份的問題。
他說很多人都試圖幫助他,“城市人好像不太願意承受各種事實,就想出各種改變事實的手段。但我都不願意走那種非常規渠道,因為這樣的渠道和手段才讓我們的社會變得不公平。”這話刺動我,我感到茫然,不知要怎麼做,只能等待。
更多的媒體開始介人這件事,認為向廣西政府與公安部門施壓可以讓盧安克的狀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