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題而無法償還其它債項,以致其他債權人拒絕繼續支援它而導致“東方海外”倒閉,於是同意給予“東方海外”一筆有抵押備用信貸,數額不少於38億港元,其中先將12億元存入“東方海外”戶口,餘款在“東方海外”需要時分兩期提取。
雖然有滙豐銀行的支援,但由於債務過大,東方海外重組債務結構仍然困難重重,難以有突破性的進展。
就在這個時候,霍英東和董氏家族進行了秘密的接觸。經過多次協商,雙方終於在1986年3月達成基本的投資協議。14日,雙方發表聯合宣告,宣佈霍英東將投資1。2億美元(摺合港幣9。36億元)於董氏集團所屬的新造船公司及貨櫃業務的新公司。
聯合宣告稱,董氏集團目前正在進行財務重整,重整計劃將會向其債權人和股東提出,以求核准;霍英東注入的1。2億美元,其中2000萬美元投入一家新造船公司,另1億美元投入一家新貨櫃運輸公司。新造船公司和新貨櫃運輸公司是指那些將會成立、並將成為重組後的董氏集團重要部分的公司,前者擁有正在建造但未付貨的新船,後者則是新貨櫃運輸集團的核
心。這兩項投資,將構成該兩公司大比數之少數股東權益。
另外,宣告還特別強調,霍英東的投資以董氏集團順利重組為先決條件,新資金的投入,將完全以正常的商務條件為基礎,用來加強重整後的營運;而霍英東將不承擔任何重整前的債務和責任,董氏集團主席仍然由現任主席董建華擔任,由他繼續主持業務,領導該集團。
資金背景引來種種猜疑
這份聯合宣告一公開發表,即時引起廣泛的關注。不少傳媒記者致電霍家,但找不到霍英東,原來宣告發表那天,他正在杭州公幹。
霍英東的這一舉措,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因為“東方海外”債臺高築,且世界航運業並不見覆興跡象,把巨資在這個時候投進去,可以說是一種冒險行為,這與霍英東向來的穩健作風大相徑庭。
聯合宣告說:“霍英東有鑑於目前航運業歷史性之最低潮,認為此乃投資該行業的良好時機,並認為董氏集團在該行業處於領導地位,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廣泛的國際商務關係。霍英東相信董氏集團在航運業復生時一定會獲利,因而該項投資將會取得滿意的報酬。”
而董氏集團也認為:“霍英東先生之投資,充分顯示了霍英東先生對航運業及對董氏集團經營此行業的信心。”
雙方都強調該項投資,純粹是一項商業行為。但由於世界航運業前景極之不明朗,而董氏集團的財務狀況又非常惡劣,故霍英東的投資理由很難令人置信;更主要的,由於霍英東與中方的關係非常密切,令人不能不聯想到該項投資是否有“政治色彩”。
霍英東擁有的公司大多屬私人公司,並未掛牌上市,故外人很難準確估算他的家底有多少。如今,他一下子拿出1。2億美元,令人覺得他擁有的財富“深不可測”。那時,正值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發表聯合宣告不久,中方不斷強調會極力維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於是,有股評家指出,霍英東可能是北京方面的“代理人”,其背後的資金來自中國,此舉是為了“託市”,以維持香港的穩定繁榮。
另一方面,由於董氏集團歷史上與臺灣方面有過密切聯絡,且當時其在臺灣有一間附屬公司,在臺灣註冊,屬下有6艘船掛“中華民國”旗;於是,又有人指霍英東此時斥巨資注入董氏,不排除有某種“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
在霍英東與董氏發表聯合宣告的第二天,路透社從臺北發出了一則報道,透露臺灣方面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報道說,當記者問及臺灣方面會否因此而有任何行動抵制董氏集團在臺灣的附屬公司時,臺北政府“副交通部長”朱丁古(譯音)說,由於事情仍在研究,暫時未能發表意見。臺灣航運界人士透露,臺灣官方14日已就霍英東注資一事詢問董氏集團,如果官方認為今次的注資是商業行動,那便簡單,若涉及政治成份,問題便會很複雜。
曾一度與董浩雲合謀發展貨櫃碼頭
霍英東為何介入“東方海外事件”,其注入的資金是否如外界所說來自中方呢?
就這個問題,我曾經六七次反覆問霍英東,但霍英東不是避而不談,就是以不方便為理由不肯透露詳情,結果,關於這個問題,他對我所談的,就只有以下這些:� “其實情況是中方注資。我可能不應該講,要徵求一些朋友的意見,因為‘東方海外’”牽涉到臺灣,在臺灣註冊。中方支援……這個問題遲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