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1/4 頁)
這篇題為《中國的現代化與香港“九七”》的演講稿,後來被內地《參考訊息》報、香港《大公報》、香港《信報》節錄刊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人們爭相傳閱,連一些港府高官也去函向霍英東索取原稿全文。
霍英東的直言,贏得了不少人的讚許。
第四十六章�注入巨資 重組東方航運
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世界航運業大蕭條時,霍英東竟然逆流而上,注入巨資於瀕臨清盤的“香港船王”董浩雲建立的“東方海外”。此舉引致眾多猜測,有人認為具有政治背景。
而霍英東後來也承認他只是代理人而已。
董氏航運王國瀕臨清盤
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的最初幾年,霍英東可以算是投資內地戰意最勇的香港商人;至於在香港的生意,他基本上是隻守不攻,業績乏陳,與在內地的進取表現形成強烈對比。
客觀而言,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中期,霍英東雖然在內地大舉投資,且利潤率很高,但實際上所賺到的錢極之有限;反觀香港,這段期間地產和股市曾幾度大起大落,不少人抓住機會,錢財一動,就賺得缽滿盤滿。
對於霍英東錯失了多次香港地產和股市大升浪的機會,霍震霆曾為父親辯護說:“做生意不要企望太多,可能好多人在升市時賺的多,一個波浪又沒有了。這些年我們只守不攻,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不是上市公司,沒有太大壓力,另外我爸爸早年開始做生意,當時風潮上落好大,形成他做生意作風穩健,所以在多個風潮中都能保持下去。”
但是,素以作風穩健而著稱於港澳工商界的霍英東,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世界航運業走向蕭條之時,竟然逆流而上,斥巨資注入一間瀕臨清盤的航運公司,其一反常規和出人意表的行為,一時間引起人們的種種猜疑。
這家瀕臨清盤的航運公司,就是“香港船王”董浩雲創辦的東方海外實業有限公司。
董浩雲是浙江寧波人,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從事海運業。30年代中期,他力主創辦中國航運信託公司,將當時全國各大小民營輪船公司合併,以期與外資航運公司和專營海運業的公營招商局抗衡。幾經籌辦,中國航運信託公司在1941年3月於香港註冊成立。此後,該公司將全國各大大小小的民營航船統一調配,加強經營定期航線。而董浩雲在中國民營航運業的領袖地位也由此確立。
1946年8月,董浩雲又在中國內地成立中國航運公司,開始歐洲遠洋貨運業務。1947年8月,他又創辦復興航業公司。1949年底,董浩雲把中國航運公司和復興航業公司遷往臺北。60年代,世界航運業出現空前繁榮,董浩雲的船隊迅速擴充,形成一個龐大的航業王國,而董浩雲也因此名揚四海,被譽為“香港船王”,與他的浙江老鄉包玉剛,同時稱雄於世界海運業。1973年,董浩雲創辦的另一間公司東方海外實業有限公司趁勢在香港掛牌上市。
但是,好景不長。1979年,董浩雲退休,其子董建華出任“東方海外”主席;1981年,董浩雲病逝,“東方海外”的營業溢利也大幅度下挫。此時正值世界航運業大衰退,除了包玉剛非常成功地“登陸”之外,世界絕大多數的航運公司都逃避不了世界航運業大衰退、大蕭條的衝擊。
“東方海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兩項錯誤決策,也加速了它的困境來臨。1980年4月,“東方海外”動用26億港元,收購英國一家大型的輪船公司,以致日後形勢轉壞時,本身的負擔和責任加重;1982年,“東方海外”增資,用以收購董氏私人機構的公司,並且發行大量累積優先股,該行動估計給“東方海外”帶來約16億港元以上的債項。
1985年9月2日,董氏家族向外界宣佈“東方海外”負債15億美元,且自動停止在交易所報價買賣,以謀求重整債務結構。
董氏家族陷入財政困境,把已經在香港“冬眠”20年的霍英東,再次推到香港經濟的大風浪之中。
扮演“白武士”注入巨資
�在宣佈“東方海外”停牌之前,董氏家族已經採取多項措施,以求改進公司的債務,例如在1984年出售租約到期的油輪,減少自置船舶的數量,分散投資,但這些行動對公司財務狀況無任何改善。而在停牌之後,董氏家族也多番與其債務銀行商議,重整債務結構,以期渡過難關。滙豐銀行作為“東方海外”的債權人,不希望“東方海外”因財政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