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在新疆,做邊貿的溫州人接近8萬,每年撒入新疆50億元。
在國內各省,溫州人和溫州市場比比皆是。
溫州人的商旅足跡延伸到了國外。50多萬溫州人分佈在義大利、法國、美國、巴拿馬等十幾個國家,開設了溫州人的市場。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江指出,中國前往歐洲的移民主要來自浙江省和福建省,實際上在整個歐洲,中國移民中佔最大比重的是浙江人、尤其是溫州人。義大利是溫州移民在南部歐洲的主要定居地,據說,現在義大利的皮貨製造一半以上出自在義大利的溫州人之手。而原來猶太人壟斷的一些商業領域,不但被溫州人漸漸蠶食,而且還讓猶太人當了打工仔。
在美國紐約,溫州籍華人約有10萬。當地報紙以法拉盛商業區作為解剖觀察的細胞:“許多老舊的華人雜貨店、餐飲店,已換成多家浙江溫州人開辦的超市。經營者多是打拼的溫州青年,開辦的超市以生鮮蔬果魚肉為主,規模與速度勝過許多老牌超市。”媒體驚歎:溫州人在美國,特別是在紐約的發展,短短10年內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每人花680元買票聽溫州老闆講課
溫州在中國改革史上創造了太多的第一:第一份私人工商執照;第一批股份合作企業;第一個實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個制定私營企業條例;第一個實行全社會養老保險;第一座農民城;第一個農民包機公司;第一個跨國農業公司……
溫州人為中國貢獻了一個市場經濟體制與財富增長相輔相成的樣本,從各地紛至沓來的取經人將溫州變成了“熱州”。
僅正泰集團去年就接待了4萬人次參觀。溫州經濟學會會長馬津龍說,全國每年到溫州考察學習的縣級以上單位就有300多個,在溫州常設辦事機構的單位已達200多個。光看還不夠,許多參觀者還邀請溫州的企業家去講課。
溫州模式開始登堂入室。正泰集團、東藝的管理經驗已被收入清華大學編寫的MBA教材中。民營企業老闆們紛紛到全國各地的政府機關、大專院校授課。一場在上海舉行的“溫州民營企業為何能成為世紀大贏家”報告會,門票680張一元,上海人還是蜂擁而至。
→虹→橋→書→吧→BOOK。
第19節:擋不住的商業旋風(13)
紅蜻蜓集團董事長錢金波說:“世界上知名大企業的老總都是頻頻應邀外出講課的。一個企業可以花很多錢在媒體上做廣告,但是如果企業的管理、文化等沒有可供人家學習借鑑的地方,是不可能被邀請講課的。”
2002年5月26日,溫州兩大電器王正泰的南存輝和德力西的胡成中同時出現在央視《對話》節目中暢談改革。這說明溫州模式、溫州的民營企業及溫州人的創新精神正在全國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與關注。
壯觀的“溫州熱”
屈指數來,中國當代歷史上至今已經出現了三次“溫州熱”,每一次都帶來一股外來考察的熱潮,每一次都意味著溫州在中國的政治話語和經濟權力圈中的地位變化,每一次都和中國社會對市場經濟的重新定位密切相關。
1985年,《解放日報》的一篇著名報道——《溫州33萬人從事家庭工業》,奠定了溫州模式在全國區域經濟中的地位。1986年隨即被稱為“溫州年”。事實上,溫州熱的第一波浪潮從1983年一直持續到1986年。上世紀80年代的溫州,沒有鐵路和機場。參觀考察團到溫州,要沿著坎坷的國道線,一路顛簸到甌江邊,再等待數小時的汽車輪渡,方能進入目的地。但在這4年中竟有超過60萬取經大軍擁入溫州,僅1986年一年就有副省級以上官員93人次到溫州參觀考察。新興的農民城龍港鎮,高峰時每天要接待上萬人,所有飯店24小時開餐,仍然無法滿足需求。溫州的旅館連走廊、過道、飯廳裡都支起了臨時鋪位。
讓溫州人津津樂道的是,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視察溫州時發現,同天抵達溫州的全國地市級以上的參觀團就有十幾個。他當即要求堅決制止參觀現象的泛濫,國務院辦公廳還下發了中國第一個要求控制參觀區域模式的檔案——《關於各地立即停止到溫州參觀考察的緊急通知》。
這僅僅是溫州熱的開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關於溫州姓社姓資的爭論戛然而止。到1994年,第二次溫州熱帶來的參觀大軍達到50萬人次。1997年中共中央十五大召開,首次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其後,江澤民總書記親臨溫州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