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突破千億元大關。
溫州是典型的藏富於民。
2001年,溫州民營企業數量佔該市企業總數的90%以上,實現工業產值約2000億元,佔該市工業總產值的98%。而溫州的民營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高達85%。溫州的一位政府官員說:“溫州的民本經濟不是幾棵大樹,而是一片森林。”
這樣的財富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1981年,整個溫州地區有2/3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農民有句順口溜說:“平陽討飯,文成人販,永嘉單幹,洞頭吃貸款。”制約經濟發展的有自然因素,“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僅0。41畝。同時,作為戰略緩衝地帶,國家對溫州的投入極少,30年6個億,總額僅為同等城市平均數的1/7。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溫州有10萬人被迫到外地謀生、乞討、補鞋、彈棉花,在上海車站碼頭幫人站隊、倒賣車船票,而更多的則推銷溫州家庭作坊生產的小商品。這10萬人被人譏為“十萬細菌”。
這個深藏在浙江南部山區的城市,就在全國其他多數地方還吵吵嚷嚷地探索怎樣“不得罪”社會主義、又很資本主義地開始市場經濟的時候,已經悄悄地神秘地積累起財富來了。
連省委書記的眼睛都騙過了
每小時,溫州人生產皮鞋12萬雙。
每天,溫州有100萬副太陽鏡銷往世界各地。
每年,5億~6億隻打火機走下裝配線,70%出口。溫州的生產廠家打個噴嚏,全球打火機市場就得感冒。
每10個地球人中就有1人穿上溫州人制造的真皮皮鞋。
每10元國內服裝的產值中,就有1元是溫州服裝創造的。
2001年,75億支筆從溫州人的手下產出……
難以想象,這些曾在20世紀80年代看來是小打小鬧的、仿冒的、低價的、靠數量取勝的不起眼的產品,而今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都佔有龍頭地位的產品,從低端產品走到中高階,這一變化僅僅用了十來年時間。
這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可想象的。
溫州的經濟模式主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家庭工業和聯戶為支柱,以專業市場為依託,以購銷員為骨幹,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總結為“小商品,大市場”。《南方週末》一次著名調查的結論是:從1993年開始,溫州模式北漸,在浙江地方經濟中唱起了主角。浙江全境選擇了溫州模式的改革路徑。“浙江的活力之源是溫州,而浙江,看起來越來越像一個溫州化了的浙江。”《杭州日報》的一位資深記者對我們講:“什麼是浙江經驗?浙江經驗就是溫州經驗。”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浙江省委書記張德江率領浙江代表團參加烏魯木齊貿易洽談會。空閒時間張書記想買一些新疆特色小禮物,東挑西選之後定下一把做工精細的新疆刀。但回去之後慢慢欣賞,卻意外地發現,刀上刻有一行小字——“溫州製造”。
如今的溫州提出建立國際性輕工業城,建造十大“國”字號工業園區的口號。在從有形專業市場轉向無形營銷市場的今天,鞋、服裝、制筆、紐扣、拉鍊、眼鏡、鎖、打火機、塑編、剃鬚刀、印刷包裝,已形成溫州人積累財富的十大小商品種類。在這些行業中,擁有7箇中國馳名商標和18個全國免檢產品。
作為國內輕工產品的重要生產和出口基地,溫州已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基地”、“中國剃鬚刀生產基地”等稱號。
連五糧液廠的訂單都是小意思
在“農民城”溫州龍港鎮,偏處一隅的批發市場“中國禮品城”外表普通,但實際上,這裡是中國最大的企業宣傳禮品批發中心。“光是青島海爾每年3億元的禮品採購,就至少有6千萬元來到了這裡。”“天一禮品”的一位繆姓經理滿臉堆笑,他說,“連四川的五糧液也是這裡的採購大戶,一年幾百萬的訂單只是小意思。”筆、雨傘、打火機……溫州和周邊省份製造的各類禮品,印上各種企業的名稱後,就這樣出現在我們的周圍。溫州企業有“航母”,但更多的是“小舢板”。
虹橋門戶網。
第16節:擋不住的商業旋風(10)
溫州人樂意自稱“配角經濟”。
小商品,大配角,大市場。
溫州蒼南縣的一批印刷包裝企業專門為全國的白酒企業等製作酒類包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