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收購的資產的過程被稱為去槓桿化(Delevevage)。
如今,去槓桿化正成為金融機構採取的生存行動。去槓桿化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出售一些好資產,同競爭對手結盟,削減成本,都是去槓桿化的常用手法。
割肉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美林在短短兩週內眼看著44億美元蒸發,出售兩週前,賬上的CDO還估值111億美元(危機爆發前的價值是306億美元),實際出售時只有67億美元,條件是還要先向購買者提供資金。售價67億的CDO,美林借給Lone Star基金50億美元,如果資產惡化,低於出售時的價格,基金公司只損失17億美元,其餘損失由美林承擔。在如此不平等的交易中,美林是有苦難言。事實上,美林這樣做只是從財務上解決了問題,並沒有徹底消除風險。
近年來,華爾街的收入模式越來越依賴複雜的金融衍生產品。以雷曼兄弟公司為例,資本市場業務是其最核心的業務,佔其總資產的98%,佔其總收入的85%,比例之高已經遠遠超出傳統投行模式。資本市場業務風險高、波動大,給投資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金融機構最熱衷的就是槓桿。銀行不僅向客戶提供,自己也使用。槓桿的作用是雙向的,向上時令人忘形,向下時的後果則是毀滅性的災難。以下例子說明了投資銀行為什麼對槓桿情有獨鍾。
投資銀行從市場或投資者手中借錢;承諾支付5%利息;以MBS資產組合作抵押;如發生遲付違約;投資者可接管資產池。投行從資產組合中得到的回報是8%,還掉5%的利息;投行得到的是3%的利差;也就是說投資銀行做這項業務的利潤率為3%;如此高的回報(加上市場上錢多;資金成本低)使投行大規模使用槓桿擴大規模;賺取更多的利差。由於投行不像商業銀行那樣受資本充足率的限制;槓桿率逐年上升;2007年財政年度美國五大投行的債務高達4�1萬億美元。
2007年雷曼的槓桿率為31∶1(總資產與股東權益之比);摩根斯坦利為33∶1;美林32∶1;高盛相比之下較低,也達到22∶1。也就是說,投資者用100萬美元的資金,可以進行2200萬美元的交易(以槓桿較低的高盛為例)。
在資本市場中廣泛運用槓桿機制,使得信用急劇膨脹。在製造金融危機的禍手——住房泡沫和金融泡沫方面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007~2008年間,形勢驟變,住房人申請的可調利率貸款的優惠期結束;而這時利率上升;房價下降(無法申請再融資)。截止2008年3月;有880萬購房者;佔全部購房人的8�8%的房屋淨值低於抵押貸款。越來越多的購房者放棄償還貸款,與繼續還貸相比,交鑰匙走人更划算。
結果市場上退回的住房和新建的待售房增多;房價進一步下跌;2006年房價只下降了8%,而到2008年5月份房價下降了18�4%。違約率攀升,止贖權案猛增;MBS組合價值縮水;這時的投資者在恐慌中要求投行還錢;投行不斷接到追繳保證金的電話;被迫(以超低價格)變賣MBS。MBS流動性差;在住房形勢一片大亂之際更是如此。在眾多投行爭相拋售的情況下,MBS的價格直線下降。
市場已失去理性,而投行賴以生存的融資市場關鍵時刻對其關上大門;在投資者和融資市場雙向擠壓下;加上槓杆率過高;投行蒙受巨大損失,求告無門,只能等待命運的安排;其結果是有些倒閉;有些被解救或合併。
金融市場去槓桿化的趨勢,不管怎麼說對金融業都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因為現代金融業的繁榮以及巨大的外匯交易量靠的都是金融槓桿,而很多的資產管理工具和風險對沖工具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槓桿比率。放棄槓桿化操作,意味著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投行業務模式走進了死衚衕。
正常的商業週期是自我更正的,因為債務和資產貶值相互作用會逐漸清除多餘的槓桿。去槓桿化則是反週期的自我強化,其消極影響短期內很難消失。金融市場去槓桿化趨勢的誘因是信貸市場的萎縮。在多年的債務累積後,去槓桿化的過程可能導致較預期更為嚴重的經濟增長放緩。金融機構去槓桿任務還未完成;又要補充資本金;而這些又是短期內難以完成的。什麼時候見底;沒有人可以預知。
懸案之二 次貸危機是如何升級到金融危機的(1)
導語
次貸危機發展到金融危機是一個一波三折的過程。從2007年下半年次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