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作為一間香港的華資企業,您怎樣看中國的未來發展?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歷史談起。30多年前,香港由於成本高昂,承受亞洲其它“四小龍”地區的競爭壓力。在此關鍵時刻,適逢1978年中國內地開展改革開放,內地與香港兩地經濟透過優勢互補,在珠三角發展前店後廠模式為開端,以工業基礎進行第一次經濟融合,為粵港兩地創造了連續30年的繁榮。不單如此,廣東的開放、經濟特區的體制創新也為中國整體改革帶來一定的示範作用,而這亦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發展。可以說,利豐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就是這個過程的產物。
在1978年前,我們在世界各地採購零部件及原材料,在香港生產。但隨著香港工序北移,我們便將由外國購入的零部件放在塑膠袋內,運往珠三角加工,然後運回香港包裝及出口。再後來,我們開展了分散生產,亦學會了跨境管理龐大的供應商群體,這就是後來學術界總結的所謂全球供應鏈及網路管理的實踐經驗。
30年的持續發展,使粵港經濟登上新的臺階,粵港合作的經驗印證了一個重要的經濟理論,就是一個城市與周邊地方的關係是決定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由於世界未來的競爭不是國家與國家、城市與城市,而是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故此粵港未來的持續合作至為重要。
在200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發改委草擬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下稱《綱要》)正式公佈。這份《綱要》的一個重點,就是強調深化改革及先行先試,香港再一次有機會為國家探索發展道路,出謀獻策,貢獻一點力量。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19章 利豐經驗的啟示(4)
面對未來30年的發展,我相信將會是內地與香港兩地在服務業的融合,亦即兩地經濟進行第二次、以服務業為核心的結構合理化。現時內地的相對優勢,在於有大量的製造業產業集聚群,以及較強的科技實力。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政府深明若產品要創造更高的價值,務必得到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援。這種先進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合作的模式,就是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CEPA)背後的經濟理念,也是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原因。
目前,內地服務業佔經濟分額只有四成左右,而香港服務業卻佔生產總值超過九成,其中,金融、物流、會計、法律、測量及旅遊等生產性服務業更臻國際級水平。在此情況下,內地若要加快提升產品的價值,便需引入香港成熟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合作與競爭的過程中壯大並提升內地服務業及整體經濟之水平。我相信,這個過程會為利豐、眾多香港及內地企業帶來很多商機,並會將中國經濟的整體實力推向更高的臺階。
第二節 訪問馮國綸博士(利豐集團董事總經理)
利豐的經營及管理經驗
利豐研究中心
問:利豐如何利用供應鏈管理經驗,在平的世界中競爭?此外,你可否談談您在《在平的世界中競爭》(peting in a Flat World)'1'一書中所提及網路整合(network orchestration)的概念?
答:這要從利豐的供應鏈發展過程開始說起。利豐在成立初期是一個採購代理,作為擔當買賣的中介人,充當著廠家及海外買家橋樑的角色。其後再逐漸把簡單的採購代理業務擴充套件到跨區域採購代理,於中國內地、臺灣、韓國和新加坡等地開設辦事處,為買家採購合適的零部件及產品。
隨後,利豐因為累積了多年在各地貿易的經驗,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的生產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價格、質量有一定認識,於是,利豐便按照客戶的初步產品概念去制訂一個完整的生產計劃,於世界各地採購合適的零部件,及尋找合適的製造商,並在產品生產過程中進行嚴謹的規劃和監控以確保質量和及時交貨,這是一種無邊界的生產模式。
在這個無邊界生產的模式當中,利豐將生產、庫存、物流等任務外包,自己負責統籌整個生產流程,包括一切設計、採購、生產管理、物流、融資及其它支援性的工作,成為一個全面的供應鏈管理者。
步入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消費者對商品的要求愈來愈複雜,對商品的生產效率要求也不斷提升。以往只要能順利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原材料及零部件組合起來,成為一件最終產品,便可以算是成功的供應鏈管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