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發達國家而言,全球性生產促進知識型經濟的發展。外包製造業可使它們集中於設計、推廣品牌、瞭解消費者的需要和專注於知識密集的活動。
發展中國家也能得益。現今發展中國家比以往更能進入全球性生產的供應鏈,因為全球性生產系統是在最適當的地點中安置每一項活動。過去發展中國家必須擁有十項全能的能力才可活躍於國際貿易中,這些能力包括的製造、研究、發展品牌和設計。現在,由於全球性生產,每一段生產的程式分得越來越細,這等於將大餅切開很多份,讓不同的國家、地區和人民分享。這樣世界貿易變得更*化,小國家、小公司都可以參與,只要有能力執行供應鏈其中的一、兩道工序,便可加入國際貿易。明顯地,現代全球性生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型企業走進世界貿易的門坎,並對就業和經濟發展有明顯的意義。這個情況在網際網路普及後更為明顯。一些落後地區的小企業,只要擁有熟練的生產技能或獨到的產品,便可以透過低成本的網際網路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這情況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我認為,只要貿易開放,再配合先進的網路平臺,落後地區或中小型企業也可在全球一體化中較公平地競爭。
問:面對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您對各國政府挽救經濟的措施有何看法?
答:現時各國政府面對金融危機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救市及重整金融體系方面。這些當然非常重要。但要真正促使經濟復甦,最為重要的,還是要保持全球經濟活力、企業及市民恢復投資及消費信心,而針對解決貿易融資收縮以保持全球貿易總量也極為重要。
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下,部分國家為挽救經濟,把保護主義條文加入“救市”方案,例如在救市方案中提出只採購本國產品、規定銀行只准借錢予本國的企業等等。在這種新規定下,一些缺乏大型銀行的發展中國家將面臨資金緊絀的困局。在銀行貿易貸款明顯減少的情況下,許多貿易商都擔心對方賒賬,有訂單也不敢接,連鎖反應會導致全球貿易持續萎縮。此保護主義目前正以一種隱蔽的方式滲透蔓延,到有朝一日警覺時,全世界已經貿易壁壘林立了。
以1929年美國大蕭條為例,當時金融風暴12個月後的失業率上升到雙位數,在各方壓力下,政治人物如何處理是一個關鍵。當年美國的政客認為進口外國商品影響本國的就業及經濟,因此把關稅大幅調升60%至70%,各國繼而爭相效尤,導致全球貿易完全停頓,20世紀30年代首三年,全球GDP下降了五成,遂引發全球大蕭條。我們要汲取歷史教訓,全世界都應堅守這一底線,要力抗保護主義。
第19章 利豐經驗的啟示(3)
我希望進一步解釋,許多人誤以為保護主義可以保護本國的經濟,但在世界一體化的前提下,採取保護主義的國家只會自食苦果,因為一旦其它國家採取報復措施,失業率必然飆升,結果因小失大。要重振全球貿易及創造就業,重建信心是最重要的。當務之急是要讓各國領袖儘快達成共識,讓多哈回合儘早圓滿結束。這將會向全球發放一個極為正面的資訊,表明各國領袖願意共同努力、合作解決現今所面對的全球經濟及金融危機。這實在是現今全球經濟最有效的強心針,也是國際商會近年來所努力爭取的。
問:站在企業家的角度,您認為中小企業應怎樣因應是次金融風暴?利豐又有甚麼策略面對呢?
答:新興國家經濟將成為全球新的消費基地,提供重大的商機。經濟學家估計,直至2030年,全球的中產階級將增加一倍,因此全球的主要消費群也將擴大一倍。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有大量人口逐漸脫貧,成為中產一族,這將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併成為全球企業及經濟主要的增長動力。
縱使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利豐貿易在2008年的營業額仍錄得強勁增長。這份令人滿意的業績反映了集團全球地域覆蓋的優勢、穩健的財務實力,員工解決困難的能力、以及我們迅速調配資源以對應市場急遽轉變的能力。雖然整體市場疲弱,集團仍能透過一連串新的外包採購協議,繼續擴大市場佔有率。這是因為我們的客戶希望能專注於其核心業務,將非核心業務外包,以提升效率及節省成本。因此,嚴峻的經濟環境反而使集團的業務模式更為吃香。此外,集團亦得益於消費者普遍把對高檔次品牌的需求轉移到價值品牌的趨勢,而集團積極從事的私人品牌業務也對消費放緩起了一定抗衡作用。
問:現時全球都在談論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多人甚至將挽救世界經濟的重擔放在中國身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