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19章 利豐經驗的啟示(1)
第1節 馮國經博士訪談錄
全球多邊貿易與利豐的全球供應鏈管理
利豐研究中心
問:您在2008年7月開始出任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商界組織——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merce)的主席。國際商會一向提倡更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反對貿易壁壘,並致力促進多哈回合談判成功。作為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家,您也經常提倡各國共同開放多邊貿易,並對個別國家之間簽訂雙邊貿易或種種地區貿易協定持保留態度。關於這點,能否說明一下?
答:首先,我希望從企業及市場經濟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利豐是一個長期從事國際商貿的企業。在過去,當我們談到製造產品時,我們腦子裡實時的想法是“一條龍式”的生產模式。商品的所有部件集中在一個國家內,甚至在一家工廠內製造,然後出口到另一個國家。但時移勢易,現代的生產模式已徹底改變。現在很多價廉物美的商品都已經是環球採購、全球生產的。就拿利豐貿易日常處理的成衣訂單為例,我們會把整個生產過程拆開,先找最合適的棉線供應商,然後這批成衣其它的布料可能來自韓國、拉鍊來自日本、襯裡來自臺灣、鈕釦來自中國內地、標籤和其它輔料來自香港。衣服可能在南亞染色,在中國縫製,然後送回香港作質量檢驗和包裝,再出口給歐洲或美國的貨主。在供應鏈的運作過程中,利豐貿易需要保證不同國家的原材料能順利運到裝配製造的地方,令所有工廠的製成品和質量有如出自同一工廠,因為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工廠是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去完成整個訂單的,通常需要三家以上工廠同時進行生產。最為關鍵的是,這批成衣合成後就好像出自同一家工廠。現代全球性生產既符合經濟效益,又對消費者帶來不少好處。這全賴現代全球供應鏈系統,消費者可得到更加優質、更多元化和更廉價的商品,這就是自由貿易,亦即多邊貿易制度所帶來的好處。
反過來看,雙邊協議可帶來非常麻煩的後果:讓我舉一個假定的例子。A國與B國簽署了一個雙邊協議,這個雙邊協議允許由A國生產的貨品免稅入口到B國,但所有原材料必須要在A國採購才符合入口B國的免稅優惠。假若B國非常嚴格地執行原產地的規則,而A國的貨品在生產過程中部分採用了鄰近一些國家較優質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或在B國以外地區進行更有效率的生產,便可能得不到B國的免稅。現實中,這些原產地交涉的個案,正不斷在進行雙邊貿易的國家之間發生。
再用我們剛才的成衣訂單為例,在雙邊協議中,我們只可在指定的國家中挑選供應商,而不能在全球的供應商網路中物色最好的,因此,一切供應鏈上的成員都可能是次選的。雙邊協議對全球生產設定了障礙,在全球性生產系統中製造了摩擦,減少了靈活性,提高了價格,並且妨礙了企業接納新的國家加入採購網路。
問:那就是說,您是從全球生產的企業角度來反對雙邊貿易協議的。
答:就是如此。我十分關注雙邊協議的擴散強迫企業為供應鏈作次級選擇。試想像一個供應鏈管理者面對40多個國家、數以萬計產品和數百家工廠,在構造每一條供應鏈時,必須新增原產國和每份雙邊協議作為額外的考慮因素。即使是大公司,要追蹤每個產品部件的原產地都不是容易的事,何況是小公司呢?那就是為甚麼我覺得多邊貿易是很重要的。它制定了普遍應用規則,您只需要遵守一個引導的規則便足夠了。
第19章 利豐經驗的啟示(2)
從企業立場,在構建供應鏈的時候不應該著眼於原產地的規則,反而,應該問:“甚麼是最佳的地點和方式製造產品?” 我們應該用最有效的方式為消費者製造商品,為甚麼我們應該擔心的問題會是實質轉型(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的地方?為甚麼我們要擔心生產地是否取得特定關稅資格?我認為,我們應該根據市場及經濟效益來組織供應鏈。為了讓現代全球經營策略派上用場,使未來的世界貿易能反映經濟實況,多邊貿易是唯一適合的貿易框架。
問:然而有些評論指出,全球貿易實際是大國與大公司之間的壟斷,發展中的國家和中小企均無法參與。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答:我不同意,我認為無論是已發展或發展中國家、大企業或小公司,都可以在全球化供應鏈及多邊貿易中得益。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