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①原題拉丁文:“Ouodprincipemdeceatutegregiushabeatur”。Casella等幾個意文字均譯作“……為了受人尊敬……”(“…perchòsiastimato…”),但有的意文字譯作“……要贏得聲譽……”(“peracquistarsireputazione”)。
②費爾迪南多〔二世〕(FerdinandodiAragona,1452—1516),西班牙王國的建立者。原為阿拉岡的國王,後與卡斯蒂利亞的伊薩貝拉(IsabelladiCastiglia)結婚,又成為卡斯蒂利亞的統治者。在義大利,他佔有半島的南部全部和西西里島。經過十年戰爭,格拉納達於1492年被費爾迪南多征服,於是全部統一西班牙。
①對穆斯林和改信基督教的西班牙的希伯來人,稱為馬拉尼人(Marrani),這是帶有侮辱性的外號。他們在1501—1502年被驅逐出西班牙,以後並多次被趕逐,對西班牙王國的繁榮造成嚴重的損害。
②在對北非的遠征中,1509年費爾迪南多曾佔領其沿岸;如前所述,他為了同法國路易十二瓜分那波利王國而入侵義大利。後又重新轉向非洲以取得倫巴底(1501—1504;1511—1512)。
再說,一位君主,如果類似關於米蘭的貝爾納博①的傳說那樣作,當遇到任何人在社會生活中作出不尋常的事情——無論是好事或者壞事,他就抓緊機會在內政管理方面作出罕見的範例,選擇人們必定大談特談的關於給以獎勵或懲罰的方法。這對於君主是大有幫助的。而最重要的是,一位君主必須依靠他的行動去贏得偉大人物與才智非凡的聲譽。
①貝爾納博(messerBernabòViscounti,1354—1385),米蘭公爵。此人以殘暴和行為怪異出名,他在政治上的能力和敏銳性也是突出的。據故事家講,貝爾納博奇行甚多。例如,公爵曾遇見鄉人掘墓;問之,據告,因旅行者已死,無遺產,教父及教堂掘墓人以不獲報酬拒不處理遺體。公爵即傳訊,二人聲稱:“本人應取得所值。”公爵即說:“誰人能付汝所值?死者無錢何能付汝所值?”二人答道:“不論何人付給,吾人應得所值?”於是公爵說:“我付給你們,你們所值即死亡。該死者在何處,即取來,埋於墓中;捕教父投諸墓內。掘墓人何在?投諸墓中,掩埋之。”於是公爵使教父及掘墓人與死者同葬後,揚長而去。
當一位君主是一個人的真正朋友或者是一個人的真正敵人時,就是說,如果他公開表示自己毫無保留地贊助某方而反對另一方的話,這位君主也會受到尊重。他採取這種方法總是比保持中立更有用處。因為如果你的兩個強大的鄰國相打起來的話,情況必定是這樣:它們當中一國戰勝的時候,你必須害怕這個戰勝國,或者你不用害怕它。在這兩種情況之中,無論將來出現哪一種情況,你公開表態並且勇猛地參戰總是有好處的。因為,如果在前一種情況之下,你不公開表態,你將來總要成為勝利者的戰利品,而使那個戰敗者因而感到高興和滿意,而且你還提不出任何理由和任何事情為你辯護,或者使人庇護你,因為勝利者不需要在處於逆境時不援助自己的可疑的朋友;那個失敗者也不會庇護你,因為你過去不願拿起武器同他共命運。
安蒂奧科應埃託利亞的召喚,為了驅逐羅馬人進入希臘①,他派遣使節們到羅馬人的朋友——阿凱亞人那裡,鼓勵他們保持中立。而另一方面,羅馬人卻勸說阿凱亞人為他們拿起武器。這件事情就提到阿凱亞的會議上進行審議,安蒂奧科的使者在那裡勸說他們保持中立;對此羅馬的使者回答說:“這些人所說的要你們不介入戰爭,這同你們的利益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果沒有友誼,沒有尊重,你們將成為勝利者的戰利品。”②①事在公元前192年,參看第3章。
②此處見李維著《羅馬史》第35卷第48節。原文拉丁文:“Quodautemistidicuntnoninterponendivòsbello,nihilmagisalienuinrebusvestrisest;sinegratia,sinedigmtate,premiumvictoriseritis”(原著與馬基雅維裡引語略有出入)。
事情總是這樣:他如果不是你的朋友,就要求你採取中立;而他如果是你的朋友,則要求你拿起武器公開表態。但是優柔寡斷的君主,為了避免當前的危難,常常採取中立的道路,而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