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媚者所毀,就是由於主張多變導致變革頻繁,其結果是,他不受人敬重。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引述當代的一個例子。當今的皇帝馬西米利阿諾①的寵臣盧卡神父②談及皇帝陛下時說。皇帝從不諮詢任何人的意見,而且又從來未能按照自己的願望行事。這是由於他採取了同上述的相反的方法。因為這位皇帝是一位好守秘密的人,他既不把自己的計劃通知任何人,亦不聽取關於這些計劃的任何意見。但是當他把這些計劃付諸實施的時候,它們就開始為人們知悉和發現,並開始受到他周圍的人們反對。於是他很輕易地就改弦易轍。結果,他今日所做的事情,到了第二天就推翻了;誰也不理解他想的是什麼或者打算做什麼事情,並且不能夠信賴他的決定。
①馬西米利阿諾(Maximiliano,1459—1519),1486年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從未加冕。
②盧卡神父(PreteLucaRinaldi)是馬西米利阿諾的大使,1507年馬基雅維裡出使時直接認識。
因此,一位君主應該常常徵求意見,但是應該在他自己願意的時候,而不是在他人願意的時候;另一方面,對於他不徵詢意見的任何事情,他應該使每一個人都沒有提意見的勇氣。但是,他必須是一位經常不斷的徵詢意見者,而且關於他徵詢意見的一切事情,他必須是一位耐心傾聽真話的聆聽者。如果他了解到任何人不論出於任何原因,不把真話告訴他,他應該赫然震怒。因為許多人認為任何贏得英明之譽的君主,其所以致此,不是由於他的本質,而是由於他身邊有一些好的顧問,毫無疑問,那是誤解了。因為這裡有一條從來顛撲不破的一般法則:一位君主如果不是本人明智的話,他就不可能很好地獲得忠告;除非碰運氣,他把自己寄託在某一個人身上,完全由後者支配,而此人恰好是一個極為英明的人。在這種場合,君主可能過得很好,然而日子長不了,因為那個支配者在短促的時間內會把他的國家篡奪過來。但是,當所諮詢的人不只一個人的時候,君主如果不明智就絕不能夠獲得統一的忠言,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把它們統一起來;那些顧問每個人都想著他自己的利益,而君主卻不能矯正或者洞察他們。情況不可能是兩樣的,因為除非某種需要驅使人們必須對你忠誠外,他們總是變成邪惡的。
因此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論來自任何人,必須產生於君主的賢明,而不是君主的賢明產生於良好的忠言。
第二十四章 義大利的君主們為什麼喪失了他們的國家
上述各項事情,如果能夠審慎地遵守,就能夠使一位新君主宛如舊君主一樣;並且立即使他在國家裡比立國久遠的君主更加安全、更加堅強。因為人們對於新君主的行動,比對世襲的君主更加密切注意;而且如果這些行動被認為是有能力的,它們比古老的家族更有力地贏得人們,更緊密地把人們維繫在自己身邊。因為當前的事物比過去的事物更加吸引人們;如果他們感覺現在好,他們就心滿意足而更無它求;只要新君主在其他事情上沒有什麼缺陷,人們將會竭盡全力保衛他。這樣,由於他創立了一個新的君主國,並且以好的法律、好的武器、好的盟友和好的榜樣,使這個國家繁榮昌盛和強大起來,他就會獲得加倍的光榮。反之,一個依世襲當君主的人,如果由於不審慎而喪失他的君主國,他就會遭受加倍的羞辱。
如果我們考慮一下我們這個時代在義大利喪失了他們的國家的那些統治者,象那波利國王、米蘭公爵①以及其他的人們,我們在他們身上首先發現,由於上面已經詳述的原因①,他們的軍隊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其次,我們看到,他們當中有些人或者是被人民敵視,或者是,儘管人民對他們友善,他們卻不知道怎樣使自己免於貴族為患。君主們如果沒有這些缺點,只要他們有足夠的力量能夠保持一支作戰的軍隊,他們就不會喪失他們的國家。
①那波利國王是指阿拉岡的費爾迪南多(見第1章)。米蘭公爵是指魯多維科·莫羅(見第3章)。
①見第12、13、14章。
馬其頓的菲利普②,不是亞歷山大的父親,而是被蒂託·昆託(TitoQuinto)所戰敗的那一個人,如果同攻擊他的羅馬人和希臘人的強大相比,並不曾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他是一個勇武的人,他知道怎樣結好於人民,怎樣防止貴族為患。因此他對他們的戰爭維持了多年,儘管最後他失去了某些城市的統治權,但是他仍然保有他的王國。
②馬其頓的菲利普(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