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猶太人要走,猶太人要走了。再見了,猶太佬。”
橋後面搭了座新奇的木頭大門,歡迎猶太聚居區的新居民。白色的油漆還有扇形的胸牆使它帶上了些許*的風味,門上隆起兩個寬寬的拱頂,便於電車出入於克拉科夫,門旁有個白色的崗亭。拱頂上面是特意用希伯來文寫就的幾個大字:猶太城。聚居區的前面已經樹起一圈帶刺的鐵絲網,正對著河面,幾塊空地則用九英尺高的圓頂水泥板封閉起來,就像一排為無名死者樹立的墓碑。
在聚居區大門口,有個猶太委員會住房辦公室的代表負責迎候大車小車、拖兒帶女到來的猶太人。有妻子兒女一大家子的應該可以分到兩居室和一個廚房。即便如此,在習慣了二三十年代的優裕生活後,又要跟不同宗派習俗,跟有體臭和不同生活習慣的家庭共同分享私生活,也實在是樁痛苦的事情。做母親的大哭小叫,做父親的則嘬著缺了牙齒的牙床,搖著頭嘟囔著情況可能更加不堪呢。跟自由派擠在一個房間裡的正統猶太人覺得對方簡直無法容忍。
到三月二十號,遷居行動宣告結束。聚居區外的每個猶太人都將被沒收財產,隨時可能被捕。聚居區裡面暫時還有生存的空間。
二十三歲的伊迪絲?利伯古爾德和她母親、她的嬰兒分到一間一樓的住房。十八個月前,克拉科夫的陷落使她丈夫幾近絕望的邊緣。他就這麼離家出走,彷彿是想找個出路。他覺得森林裡某塊安全的空地或許可以為他提供庇護。就這樣再也沒有回來。
透過房間盡頭的窗戶,伊迪絲?利伯古爾德可以望見帶刺鐵絲網隔開的維斯瓦河,可如果她要到聚居區的其他部分,特別是去維傑爾斯卡街上的醫院,她就得穿過聚居區內唯一的廣場:和平廣場。就在她搬入高牆的第二天,她差一點就在廣場上被勒令爬上黨衛軍的卡車給帶到城裡去剷煤或是剷雪了,前後也就差個二十秒鐘。她擔心的不但是經常會有這種抓差的活兒出現,更甚的是大家風傳,拉出去的人在返回聚居區後經常會少上那麼一兩個。除了這些可能性之外,伊迪絲還生怕她在去潘傑維茨藥房的途中,在本以為二十分鐘後就能回去給孩子餵奶的時候突然被卡車給帶走。所以她就跟幾個朋友一起去了猶太人招工辦公室。如果她能找到份倒班的工作,她母親可以在晚間替她照顧孩子。 。 想看書來
辛德勒名單 第八章(6)
在剛開始的這些天裡,招工辦公室真是人滿為患。現在猶太委員會也有了自己的警察機關,叫做Ordnungsdienst(或簡稱OD),分佈在區內維持治安,一個戴著帽子和袖章的男孩在維持辦公室前長隊的秩序。
伊迪絲?利伯古爾德那幾個人剛剛排到門裡面,正唧唧呱呱打發時間的當口,一個穿了身棕色西裝、打了條領帶的矮個兒中年男人走到她跟前。她們覺得正是她們那唧唧呱呱的熱鬧勁頭把他吸引過來的。起先她們還以為他要把伊迪絲給抓起來呢。
“聽我說,”他說,“幹嗎在這兒死等……扎布洛西那兒有家搪瓷廠。”
這個地址自有它的吸引力。扎布洛西可是在聚居區外頭呢,他告訴她們。你們可以跟在那兒做工的波蘭人搞些實物交換什麼的。他需要十個健康的夜班女工。
幾個姑娘擠眉弄眼了一番,彷彿還由得她們對工作挑挑揀揀,甚至可能回絕他似的。活兒不重,他向她們保證。他們會教你們怎麼做活。他告訴她們他叫亞伯拉罕?班吉爾,是廠裡的經理。當然老闆是德國人。什麼樣的德國人?她們問他。班吉爾咧嘴一笑,像是突然間想滿足她們所有的希望。決不是壞人,他告訴她們。
當晚,伊迪絲跟搪瓷廠別的夜班工人會合後,由一位猶太警察的衛兵監督,穿過聚居區到扎布洛西去上工。一路上她向隊裡其他人打聽了不少這個德國搪瓷廠的底細。大家告訴她廠裡提供很濃的湯給工人喝。會捱打嗎?她問。搪瓷廠可不是那種地方,大家都說。不像貝克曼的剃刀廠;更像馬德里瑞施的廠子。馬德里瑞施人不錯,辛德勒也不錯。
在工廠門口,班吉爾把新來的夜班工人叫出隊伍,領她們上樓,經過幾張空辦公桌,來到一扇標著總管先生的門前。伊迪絲?利伯古爾德聽見一個低沉的聲音告訴他們都進去。她們發現總管先生坐在辦公桌角,正在抽菸。他的頭髮的有些地方介於金黃和亮棕之間,看起來剛剛梳得油光水滑;他穿了套雙排扣西裝,繫著條絲質領帶。他看起來就像要去參加一個晚宴,不過卻特意等著有幾句話跟她們說。他非常迷人,還挺年輕。在希特勒的惡夢裡待了這麼久,伊迪絲原本以為會聽到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