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釋評】
任何人都有他的低谷,一時的屈服決定不了他的終生。不把屈服於人為恥,才可重振雄心,打好翻身仗:不在低谷中沉淪,才能接受教訓,不以徹底的失敗收場。最高尚的人也阻止不了他人做卑鄙的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要保持自己內心的純淨,任何屈辱都無法讓人失去對未來的信心。在屈服中樂觀向上,就不是真正的屈服了。
【事典】虛與委蛇的張浩
金朝時,海陵王篡奪皇位,召張浩作戶部尚書。張浩正直堅貞,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他竟欣然奉命。面對他人的非難,張浩顯得若無其事,私下他卻對自己的家人說:
“皇上殘暴無道,稍有反抗者一律格殺,我之所以忍受恥辱,只為他日救國救難啊。我一死是易,可這樣做又能改變什麼呢?這不是智者的做法。”
張浩操心國事,海陵王見他不怨不怪,十分滿意,不久,張浩又被提升為參知政事、尚書有承。
張浩總是小心伺奉海陵王,不時向他加以勸諫。每逢海陵王大怒之時,他又保持沉默,不進一言。有時,他甚至不顧眾人非議,當面向海陵王說些諂媚的好話,只為了讓海陵王一笑。
—些人認為張浩可恥,十分卑視他,有的私下怪他說:
“你表面上以君子自居,可到了關鍵時候,卻是小人的嘴臉,你的一世英名,為此喪盡,你不感到可惜嗎。”
張浩一笑說:
“輕易得出的結論,終是不準確的,我們日後再說吧。”
張浩外表快樂,內心卻十分痛苦,一次,他夜裡哭醒,家人就勸他說:
“我們衣食不缺,看你這般難受,何不辭官求樂?”
張浩悵悵搖頭道:
“躲避是懦夫所為,於已有利,卻於國有害,我怎會幹這等事呢?”
張浩事事用心,海陵王開始以他為心腹,封他為蜀王,晉升他為左丞相。海陵王還當面對張浩說;
“你為朕盡忠,朕記掛在心,你是不會被虧待的。”
海陵王想要討伐宋朝,張浩加以勸阻說:
“天不滅宋,陛下何能滅之?不如養兵待機的好。”
海陵王不聽,問他說:
“宋室勢危,正見天不佑之,何能失去這大好良機呢?”
張浩耐心道,
“趙構沒有兒子,將來必立疏遠的親屬,而這一定會產生內亂,到那時陛下不用興兵,宋室也要臣服了,陛下時下何著急?再說伐宋耗我大金國力,勝敗難定,哪樣結果都有弊端。”
海陵王點頭稱是,但仍受不住誘惑,整日部署南伐事宜。張浩幾次進見,海陵王都加以拒絕,他派人傳話給張浩說:
“並不是朕不接受你的勸諫,而是朕伐宋決心已定,不計代價了。朕要名傳後世,終要有所犧牲的。”
後來,海陵王在伐宋中兵變被殺,張浩馬上向在遼陽繼位的世宗完顏雍上表祝賀,他在表文中說:
“逆君已死,人心大快,臣忍隱多年,終可暢所欲言了。陛下宜整治天下,清除逆黨,臣誓死盡力。”
世宗完顏雍十分賞識張浩的才能,更為他的智慧心動,他嘉勉張浩說:
“你是國家的元老,為國之大體,你虛與逆君周旋,不致國家有大的傷害,這都是你的功勞啊,朕要再次任用你擔任丞相,望你不要辜負朕對你的希望。”
至此,時人才醒悟過來,對張浩的看法改變。人們推崇他,只怪自己的無知與偏見了。
警心第九
本卷精要
對一些人抱有警戒之心是生存的前提;對世事懷有慎慮之思是生存的根基。
人是最危險的“動物”,把人性吃透,便有了制服這一動物的“韁繩”。
對突如其來的禍事,要反恩它的軌跡,否則大災難還在後頭。
只有大智之人,才會把目光向下,從小人物身上吸取營養。而倚仗權勢,就會幹出蠢事。
小事放縱、任性必釀大禍。故聽從勸誡重在不分事情大小。
【原文】
知世而後存焉。
【譯文】
瞭解社會之後才能生存。
【釋評】
在社會上立足,認識不到社會的本質是不可想象的。社會是複雜的,也是殘酷的,如果為其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就會處處受制,時時碰壁,其結果自是生存維艱,無以為繼。對社會抱有警醒之心是生存的前提,對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