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申辯,表白自己的忠心,他加重語氣說:
“大人蒙冤受屈,只有大人自己才能說明真相。皇上只是疑心,大人上書詳陳,誤會自會消除。”
蕭何苦苦思索,最後搖頭說,
“皇上已有疑心,自是認定我違逆於他,我越是理論,皇上越是認為我有心狡辯,不肯低頭,這樣我就必死無疑了。我只有保持沉默,做出服罪之狀,皇上或可憐惜我啊。”
劉邦見蕭何沒有異動,無聲無息,怒氣漸消。幾天之後,劉邦的衛尉見劉邦態度有緩,趁機向劉邦說:
“相國老邁,身在獄中,備受悽苦,其狀可憐啊。難得他對陛下不怨不怪,只是自責冒犯了陛下。”
劉邦神情一動,出言道:
“他為討得百姓的歡心,竟讓朕陷於不義之中,以他的聰明,這當不是什麼過失,而是有意為之,他想幹什麼呢?”
衛尉直言說:
“陛下若說他心有謀逆,貪圖賄賂,當真是錯怪相國了,當初陛下爭戰天下,相國留守關中,如果他心有異志,謀取私利,整個關中他都可佔取,自不會等到今天了。相國受了委屈也不爭不辯,忠心不改,哪有逆臣有這等修養?陛下若不憐惜他,還有誰可以解救他呢?”
劉邦情感大動,嘆息有聲,他立即放了蕭何,還當面向蕭何做了自責。
奪心第八
本卷精要
以一人之心,制萬人之心,短時有效,長久必敗。
君子為名而不為利,知恩而圖報,奪心易也;小人為利而不計名譽,忘恩負義,不易奪心。
把敵人制服在未動之時,把惡人的歹意直指出來,是贏取主動和勝利的智者謀略。
用溫和手段征服人心,這是智者首選之術。
讓人屈服不如讓人敬服。
任何人都有他的低谷,然而保待內心的沉靜,在屈辱中樂觀向上,就不是真正的屈辱了。
【原文】
眾心異,王者一。
【譯文】
眾人的思想是不相同的,君王要把它們統一起來。
【釋評】
統一人們的思想,把個人的意念加諸於人,是封建統治者不道餘力要做的頭等大事。奪人心志,讓民順從,是統冶的根基;在思想上剝奪民眾的自由,封建統治者才好兜售其奸。只要不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都可被斥為異端邪說;思想上的殉難者,所受的迫害和摧殘也是最重的。封建專制讓人們不能自由思考和提出質疑,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阻力。
【事典】秦始皇的強硬手段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一日在咸陽宮大擺灑筵,他對群臣和眾博士說:
“治國之術,以永固江山為要,你們可直言相告,不必忌諱。”
群臣和眾博士爭先讚頌始皇帝的威德,秦始皇聽之心煩,打斷他們說:
“朕求問治國之術,你們都是飽學之上,難道就沒有善策嗎?”
博士淳于越思忖再三,打破沉默說:
“江山水固,重在陛下要有輔助的力量。商、周兩朝國運長久,原因是封君王子弟和功臣為諸侯,危機之時自不乏救助援手。陛下的子弟現都為平民,臣以為不妥。”
秦始皇又問他人,眾人意見不一,秦始皇也難下決斷。
丞相李斯回到家中,說起朝堂之事,他大發感慨說:
“群臣多持己見,皇上沒有主見,這種局面不改變,終將禍國啊。”
李斯的家人說:
“大人智計超人,定有謀劃,大人有什麼良策嗎?”
李斯淡淡說:
“我有良策,還需皇上採納。如今人心不一,都以為己能,我若此時進言,必遭他人非議,還是等待時機吧。”
一日,秦始皇獨宣李斯進見,他憂心地對李斯說:
“朕創下萬世基業,最擔心的就是人心不服。如今六國遺民各懷異志,朕該如何根除此患呢?”
李斯見始皇帝誠心求諫,仍不免心有餘悸說;
“臣知無不言,若是衝撞了陛下,還請陛下赦罪。”
秦始皇重重點頭,李斯這才侃侃說:
“陛下建此偉業,曠古罕有,正因如此,要想傳之久遠就十分艱難了。先前各國治國之術各有不同,並不奇怪,但其中優劣,就顯而易見了。先前各國為了爭戰爭霸,用優厚的待遇招攬賢士為己出力,用寬鬆的法令來換取民眾的支援,可如今天下已歸於一統,為了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