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有盡信,他質疑說:
“我們兄弟一向友善,如今國家有難,做兄長的真的會怪我建功?我若不盡心力,是對皇上和父親的不忠,這可以嗎?”
宦官急切道:
“宮廷之爭,何分父子?小人不忍王爺不悟結怨,這才冒死直言。王爺時下功高,已成眾矢之的;今非昔比,王爺自該為己打算,以保萬全。”
李倓不久果被人進讒,且廣平王李俶也當面對他冷嘲熱諷。李倓這才感到那個宦官所言非虛,開始極力讓功自斂了。
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決定對叛軍展開反擊。他欣賞李倓的才能,準備封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帥,讓他統領諸路軍馬向東征伐。
唐肅宗的謀士李泌不周意他的安排,他向庸肅宗說:
“建寧王確是帥才,才堪大任,可事情一牽扯到權位,就不那麼簡單了。天下兵馬元帥位高權重,一旦建寧王身任此職,不僅廣平王不服,只怕群臣也會猜疑陛下心有所屬,無端生事,這樣朝廷就難安了。”
唐肅宗漠然道:
“你想得太複雜了,何至於此暱?廣平王為嫡長子,自該由他繼承皇位。建寧王能征善戰,由他領軍再合適不過,朕這是因材施用,豈有他意?”
李泌反問說:
“陛下無心,他人也會無意嗎?一旦建寧於擔任兵馬元帥,邀寵者便會趨奉他,廣平王便會忌恨他,別有用心者便會違逆他,如此下去,人為私利,各結死黨,攻伐不休,以往太宗的‘玄武門之變’的事就會重演。無論他們兄弟誰勝誰敗,都是陛下所不忍看到的,陛下豈能種下此患?”
唐肅宗馬上醒悟,於是任命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
詔命下來,有人替建寧王李倓打抱不平,說皇上不用李倓這個最佳人選,於國於私都是不公。不想李倓不怨反喜,他平靜地對人說:
“我命裡不該位居廣平王之上,廣平王如今心滿意足,我就平安了。與其身居高位直面兇險,何如不涉險地呢?”
【原文】
敗不足虞,庸者人恕耳。
【譯文】
失敗不值得憂慮,平庸的人是人們寬恕的目標。
【釋評】
野心會成就大事,也會招來大禍。在失敗之時,仍野心勃勃的人是最危險的,對手是不容許不甘於失敗之人存在的。承認失敗只是承認事實,由不得人死不認賬,但在無力改變局面下,甘於平庸,徹底拋棄不臣之心,卻是有智者才能做到的。從高處跌落容易讓人同情憐憫,無慾無求也最讓對手放心,樂於高抬貴手。在勝利者面前,曾違逆他可以原諒,反心不死就絕無寬恕了。
【事典】入獄的蕭何
公元前195年,西漢相國蕭何一次面見劉邦,他向劉邦建議說:
“長安的耕地十分緊張,而上林苑中卻有許多可以耕種的空地,陛下若能讓百姓進去耕種,不僅惠民,更可增加國家的糧食,這是利國利民之舉,望陛下恩准。”
蕭何原想劉邦一定答應,不料劉邦卻勃然變色,他大怒說:
“上林苑乃朕的園林,你卻有心把它出讓,居心何在?你定是收了商人的賄賂,還想騙朕嗎?”
劉邦不由分說,下令把蕭何關入監牢,嚴加看管。
朝中大臣聽此訊息,都大吃一驚,難以置信,有的便猜測說:
“如此小事,皇上竟然翻臉無情,太讓人費解了,莫非另有別情?”
大臣議論不止,卻無人敢於替蕭何求情。和蕭何交好的一位大臣私下探視他,小心動問說:
“大人讓皇上如此動怒,可有其他的原因嗎?”
蕭何茫然道:
“事實如此,我也想不出別的理由了,按理皇上不該這樣對我。”
那位大臣問他其中原委,蕭何一一道來,那位大臣聽過,慘然一笑說:
“皇上太多疑了,其實大可不必啊。”
蕭何惑然道:
“我為民請命,為國添利,皇上疑我什麼呢?請你直言相告。”
那位大臣沉吟片刻,低聲說,
“大人功高名重,無人能比;大人位極人臣,貴不可言。大人所奏若能施行,百姓感恩,大人的聲望豈不更隆?我想皇上並不是怪你言事,而是擔心你譽滿震主啊。”
蕭何思想之下,跺足道:
“你所料不錯,合當如此啊。我無心之失,卻遭來這樣的懲罰,怪我少慮了。”
那位大臣勸他向劉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