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從此再不信任和重用他了。
【原文】
人警人者,示以怨也。
【譯文】
人們對他人的警告,表現為怨恨。
【釋評】
受到人們的怨恨,這個人就危機重重了,置人們的責難而不理不眯,怨恨只能增長;在仇視的目光下,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止是必須的。人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意,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才可彌補裂痕,防止事情進一步惡化。即使是堅持正義,一切緣於誤會,及時疏導人們的怨氣也不是可有可無。人的激行為,積怨大多是其一大主因。
【事典】“奸黨之首”的劉健
明孝宗時,大臣劉健以態度嚴肅,敢於直言聞名。清寧宮發生火災,太監李廣畏罪自殺,劉健上書建議清除李廣的餘黨,勵精圖治,用賢斥奸,他進言說:
“歷來奸邪諂媚之人迷惑皇上,賄賂官吏,賞罰失當,災害之源,正是由此而起。”
劉健的作為遭到許多好人的忌恨,一些不辨真情的人也責怪劉健不講人情。國子監太學生江瑢彈劾劉健、李東陽堵塞言路,明孝宗把江瑢逮捕下獄,劉健聞知此事叫好,李東陽卻憂上心頭,他對劉健說:
“江瑢不知真相,貿然上書獲罪,必會怨恨我們,我們應該勸皇上釋放他。”
劉健一怔,深感意外,他正聲說,
“我們正直無私,問心無愧,江瑢彈劾我們,完全是無中生有,罪有應得,皇上將他下獄,難道錯了嗎?”
李東陽焦灼道:
“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關鍵是我們因此會與人結怨啊。怨恨一多,便是禍事的前兆,我們為何不正視這一點呢?不能因我們無錯便不能容人,否則久必生患。”
劉健雖不情願,但在李東陽的百般勸說下,他只好勉強和李東陽—道請求明孝宗釋放江瑢。事後,李東陽還對劉健規勸說:
“儘管人人知道你毫無私心,但奏書言事還要講究言辭平和。一旦你得罪人太多,他們聯手對你,你的結局就不好了。”
劉健以自己擔負天下重任為榮,他笑李永陽過於世故,明哲保身,他用譏諷的言辭對李東陽說:
“若要做個老好人,大人你何必主持正義呢?我不敢苟同你的見解,你我還是各持己見、自主行事吧。”
李爾陽曾嚮明孝宗言及鹽政弊壞,諫其改正。劉健贊成此議,卻不似李東陽用詞和緩,行事隱秘,他公開和大臣談論此事,倡言革除弊政,以至人們誤以為劉健是此事的主謀,那些反對的人把怨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劉健的一位屬官看之不忍,對他說:
“革新鹽政,會使許多人利益受損,大人大張旗鼓主張革新,對大人的責難就會增加,這不是引火燒身嗎?大人應該學李大人隱秘從事,不惹麻煩啊。”
劉健回敬屬官說:
“此事對國家有利,為何要偷偷摸摸地進行?大丈夫光明磊落,小人怨罵是不該顧忌的,我這是為國盡忠,怕他作甚?”
奸小齊聲反對革新鹽政,明孝宗便要後退,這時劉健進言說:
“明太祖時開始執行茶法,駙馬歐陽倫因私自販賣茶葉而被殺,皇后竟然也救不了他。如果陛下像處理歐陽倫那樣,誰還敢反對陛下的革新鹽政之舉呢?”
明孝宗受到了鼓舞,下詔戶部核實利弊。劉健因此事備受奸小怨恨,只因明孝宗寵信他才相安無事。
明武宗即位後,重用劉瑾等宦官,他又貪求享樂,不理政事。劉健見此心痛,他對家人說:
“先皇託我輔助皇上,今見皇上如此不成器,我不能不行勸諫了。”
家人對劉健說:
“你的脾氣過於倔強,說話也毫不含蓄,從前幸有先皇庇護,你才沒惹禍端。現在新皇初立,年少任性,他周圍的人又都少有忠心,你若像以前那樣進言,只怕就毫無幸運可言,你應該謹慎小心了。”
劉健不從,仍直言上書,明武宗不理,劉瑾等人深恨劉健。
劉健見武宗不納忠言,於是反覆進諫,一日無止。劉瑾等人惶恐難安,便設法除去劉健。劉健上奏請誅劉瑾等“八黨”後,劉瑾等人反咬一門,誣陷劉健敗壞朝綱,把劉健趕出朝廷。
明武宗正德二年三月,武宗下詔列五十三人為奸黨,在朝堂上公佈,忠心耿耿的劉健竟被列為奸黨之首,令天下人瞠目。
【原文】
畏懲勿誡,語不足矣。
【譯文】
害怕懲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