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非民之福,有國者患之。
【譯文】
讀書人的驕傲和放蕩,對老百姓沒有好處,治理國家的人對這些人應該警惕。
【釋評】
讀書人有許多缺點,驕傲和放蕩不羈,雖不是他們的致命傷,但在一味讓人順從的君主眼裡,就是大毛病了。百姓往往出於愚昧無知,所以極好愚弄哄騙,而讀書人知書明理,統治者要欺騙他們就不是件易事。對此,統治者在無法利用收買讀書人的時候,對他們的戒備自是無疑:一旦惱羞成怒,讀書人的黴運就避無可避了,,
【事典】解縉的天真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高中進士,授宮中書庶吉士。解縉博學多才,機智善辯,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他。
解縉受朱元璋禮遇,感恩萬分,他總是對人說:
“侍奉明主,乃讀書人之幸也,我恰逢其時,敢不竭心用力?”
一天,朱元璋和解縉談得高興,禁不住開口說:
“朕與你明為君臣,卻情同父子,望你儘可直言。”
解縉熱淚盈眶,百般謝恩之後,便於當天呈遞了萬言書,對時政多有直諫。
在萬言書中,解縉有這樣的話:
“陛下進用官員不分賢與不賢,授給職務也不分輕重。建立不為君主所用之法令,所謂取之錙銖必盡,又置朋黨為奸之法律,所謂的用之如泥土。監生進士,明白儒家經典又品行端正,可他們多數屈居下層屬吏。孝廉人才,不知經典,為政因循,卻有些人位居朝班……因此,有才能者以與此輩同列為恥辱,無能之輩又都習慣享有這種風光……”
如此真言,朱元璋看過之後刦眉頭一擰,頗為不快。解縉的好友得知他上奏內情,跺足說:
“你太天真了,皇上的幾句好話,競讓你不知深淺,口言真情,早晚要出事的。你本是書生,應知曉禁忌,誰想你競為讀書人打抱不平,這隻會讓皇上怪你狂妄犯上,目中無人,還會有好結果嗎?”
解縉猶是不信,仍胸有成竹道:
“皇上誠心待我,我若不切言時弊,當是忘恩欺君。皇上禮賢下士,心胸廣闊,又豈能不察我之忠心?”
朱元璋雖沒有治解縉的罪,但由此認定了解縉的無禮,對他漸失信任,後竟把他攆回家鄉,命他在家加緊學習。
八年之後,朱元璋死去。解縉重回京城,朝廷先貶謫他當了河州衛吏員,其後才在禮部侍郎董倫薦舉下,做了翰林待詔。
明成祖朱棣奪取政權後,解縉受到了重用,朱棣曾當面對解縉說:
“你們讀書人要勇於直諫,做群臣的表率。如果使直言時政的人無所畏懼,聽到直言的又無所忌恨,天下還愁不能大治嗎?”
解縉深受鼓舞,他的家人卻心中一緊,忙提醒他說:
“你困居家鄉八年,豈可忘懷?先皇所言比皇上還要懇切,結果都是這樣,你再不可重蹈覆轍了。”
解縉頭腦一涼,轉而又—笑說;
“皇上待我全無假作之態,想必與先皇有別。時下天下初定,若不竭誠盡忠,豈不辜負了皇上的一番美意?”
他雖有所收斂,但還是每每直諫,全不考慮個人得失。
皇太子未立時,成祖就此事暗中徵求解縉的意見,解縉便直言推祟皇長子,不想由此讓漢王朱高煦所忌恨。後來因皇太子做事不合朱棣的心意,朱棣便寵愛朱高煦,儀禮典禮都超過了皇太子。解縉自恃皇上寵愛,這時又進諫說:
“皇太子名分已定,陛下就不該偏愛漢王了,這是自起爭端,斷不可行啊。”
朱棣心中惱怒,暗怪他離間自己的親骨肉,開始對他疏遠。解縉的家人聞知此事,力勸他向皇上請罪,並分析說:
“你自恃和皇上無間,出語無忌,難道皇上就不猜總你嗎?皇上父子之間尚有親疏,何況對你這個外人呢?自古道天恩難測,你這樣不知進退,後果堪憂啊。”
解縉自念無憂,仍堅持已見,朱棣對他的成見更深了。不久,朱棣找個藉口把他貶謫廣西任布政司參議,剛剛動身,禮部郎中李至剛又說解縉怨望不服,進而改派他去交趾,命令他到化州督餉。
永樂八年(1411年),解縉因奏事進京,正趕上朱棣北征,解縉拜謁皇太子而回。漢王朱高煦藉此事報復解縉,向成祖進言,說解縉私自晉見皇太子,毫無人臣之禮。解縉於是被朱棣逮捕入獄,嚴刑拷掠。永樂十三年,朱棣又命人將解縉埋入雪中,活活凍死。
【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