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原文】
不禮於士,國之害也,治國固厚士焉。
【譯文】
對讀書人不尊敬,是國家的災害,治理國家 定要優待讀書人。
【釋評】
讀書人作為民眾中的精英人物,他們的態度和立場對民眾有很大的影響力。一旦征服了他們,讓他們俯首帖耳,統治者御民的阻力就消減了許多,也消除了御民中的最大難題。讀書人向來是難以駕馭的,禮待他們作為一種手段,在歷朝歷代都被證明頗有功效。讀書人雖不怕社會的不公和環境的殘酷,但他們脆弱的感恩心理卻往往會使自己陷入“知遇”的迷團,面對突如其來的好處而不知所措了。
【事典】高抬讀書人的乾隆
清朝的乾隆皇帝表面上對讀書人十分尊重和厚待,他曾規定見了大學士一類的“高階知識分子”,皇族的老老少少們要行半跪禮,稱“老先生”;如果這老先生還兼著“師傅”,就稱之為“老師”,自稱“門生”或“晚生”。
如此禮遇,皇族中人起初大惑不解,心有怨言,有人就對乾隆皇帝說;
“陛下這樣高抬讀書人,無形中卻計皇族中人威嚴有損,此事關係國之命脈,陛下當慎思之。”
乾隆早料皇族必有不解,他也不加訓斥,只耐心解釋說:
“我朝為了長治久安,永保天下,就不能愚昧固執。讀書人是國之棟樑,對待他們有所禮遇,不僅可以換來他們的感恩圖報,更可計天下百姓知我大清敬士禮賢,如此方能讓他們誠心歸服,不生異念。”
皇族元老並不認可乾隆的言詞,他們有的便陽奉陰違,對大學士頗有責難。乾隆皇帝知曉後,他又耐心對他們說:
“統治天下萬民,只要把讀書人首先制服,他人便不難駕馭。讀書人有頭腦有名望,他們在百姓中若振臂一呼,極善言詞的他們定能讓許多人信而盲從。不把讀書人籠絡住,朕就無法治國,亦難御民了。”
乾隆皇帝為了自己的皇權永固,不僅廣開科舉,讓讀書人入朝為官,還不斷特開博學鴻詞科,使那些自命遺老或隱居個仕的讀書人由地方官員薦舉上來,由他直接面試。
博學鴻詞科的開設也曾讓一些大臣頗為緊張,有的便上奏指出說:
“自命隱士的讀書人,多是對朝廷不滿之徒,他們雖不敢公開和朝廷對抗,卻也牢騷滿腹,這樣的人一旦入朝為官,當是朝廷的隱患,望陛下明察。”
乾隆皇帝見此奏不少,心中暗笑,他為此義公開告諭群臣說:
“朝廷選拔賢良,厚待他們,百姓方覺朝廷的仁德。如果任其在野,鼓譟生事,那才是朝廷的失策呢。皇恩浩蕩,如他們有人真的不識抬舉,卻也與朝廷無關,反顯他們存心鬧事,不識大體了。”
博學鴻詞科一共搞了二次,錄用24人。錄用者感激涕零,未錄用者也無面目再諷刺朝政了。
有一個叫顧棟高的讀書人被乾隆皇帝面試錄用,因為他對答得體,乾隆皇帝當即就授予他國子監司業的官職。顧棟高不想皇上如此厚愛,馬上惶恐說:
“罪臣無尺寸之功,自不敢坐享祿位,陛下不治罪臣先前言過之失,亦是罪臣萬幸了,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乾隆皇帝一笑,開口說:
“你不知朝廷恩義,非議之罪情可免之。為朝廷建功,自可享有名分,惟望你今後勤於政事,不要讓朕失望。”
顧棟高從此一改前非,為政勤勉異常,再無一句牢騷。有人說他大志全無,他卻放懷一笑道:
“讀書人貴在明禮知節,如今皇上英明,皇恩逾海,倘若不思報效,豈不枉讀聖賢詩書嗎?”
顧棟高年老辭官時,乾隆皇帝竟親自書寫了兩首七言詩賜給他,以示褒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又親賜御書,特封他為國子監的祭酒官。乾隆皇帝還告諭史官說:
“儒林不可不記,像顧棟高這樣的讀書人,不能讓他們淹沒無閏。”
於是,史館中便特設了《儒林傳》這一名目,專門編寫讀書人的學術生平。
對讀書人的輕視,各級官員部十分嚴重。為此,乾隆皇帝總是告誡他們,不可短視誤國。官員上奏的奏章,如有對讀書人不屑的議論,乾隆皇帝便會馬上批駁,他甚至說:
“朕天天讀書論道,因此,朕也不過是個書生罷了,書生當真無用嗎?”
乾隆皇帝的“文治”,實有大成,這與他的厚待讀書人的策略是分不開的。
【原文】
士子驕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