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我交情莫逆,你可有好主意嗎?”
韋保衡佯作憤怒,白報奮勇說要為路巖剷除政敵。路巖卻是搖頭,說:
“我已厭倦官場,不想與人結怨了。我想辭官歸隱,還望你替我向皇上美言。”
韋保衡心中高興,面上卻痛苦不堪,他回去和心腹商議,心腹對他說:
“路巖權勢正盛,他豈會甘心歸隱呢?這分明是他試探大人,大人不可上當啊。”
韋保衡也自忖眼下不該和路巖攤牌,他面見唐懿宗時便說:
“路丞相盡忠報國,卻遭人攻擊,以至使他蒙生退意,望陛下一定要挽留他,如路丞相堅持歸隱,臣也自請辭官。”
唐懿宗於是親自慰留路巖,還把韋保衡要共進退的話說與路巖,路巖感動之餘,自責疑心太過,對韋保衡再不防範。
韋保衡暗中培植黨羽,廣招親信,他自覺時機成熟時,便開始了對路巖的排擠。他一面指使黨羽上書彈劾路巖,一面又親自向唐懿宗進讒說:
“臣從前受路巖矇蔽太深,結果誤上賊船,悔之不及了。路巖貪贓枉法不說,最令臣難以苟同的竟是他藐視陛下,心有異志。臣冒死請求誅此惡賊。”
韋保衡叩頭見血,又自請死,唐懿宗見之,不由他不信了。唐懿宗先是把路巖貶到西川,後又將他殺死:韋保衡未被追究,從此大權獨攬。
【原文】
貶之非貶,君子之謀也。
【譯文】
貶損的目的不是貶損,這是君子的謀略。
【釋評】
貶損他,是為了重用和解脫他,作為一種謀略,貶損只是一種假象而已,這是人們不該忽略的。在特定時期,特別在小人當政之時,君子的這種技能遠比正面抗爭有效。小人是幸災樂禍的,讓他們這種陰暗心理有了滿足,他們便會喪失警惕,而鑽進君子所佈下的陷阱。只要對事業和他人有利,說法並不重要,關鍵還在實效。
【事典】李綱的“惡言”
北宋滅亡後,康王趙構於1127年3月建立了南宋政權,為南宋高宗皇帝。
宋高宗上臺伊始,為了安撫民心,他被迫起用抗金名將李綱為相,可實際上,宋高宗最信任的還是右相黃潛善,李綱並無實權。
李綱力主抗戰,提出了十餘條抗金救國的建議;他深感人才缺乏,於是想提拔一個叫張所的將領。
張所曾在朝中任監察御史,他嫉惡如仇,正義直言,因為彈劾黃潛善等人,被黃潛菩貶到了江州。
李綱深知張所乃大將之才,又知黃潛善不會向意對他的重用,一時頗為犯難。
一口,李綱故意在黃潛善面前提起張所,黃潛善馬上恨恨地說:
“此人狂傲無禮,誣害於我,想起來我就氣惱!”
李綱見黃潛善舊根未消,也不再深說,只好作罷。
當時,河東、河北地區的抗金武裝為數頗多,極有聲勢,李綱想派人把他們統領起來,共同抗敵。在考慮人選時,有人便提議說:
“張所將軍在兩河民眾中索有威望,以他的英勇善戰,若讓他擔任河北安撫使,當是最合適的了。”
李綱自度張所最佳,一想黃潛善必會反對,他便沒有當場表態。回到家中,他苦思說服黃潛善之計,卻茫然不得。
這時,老將宗澤進府拜訪,李綱和他寒暄過後,說出了自己的心事。宗澤思忖多時,忽出口說:
“黃潛善乃奸惡小人,他以張所為仇,自不會同意大人所請。不過,黃潛善並不聰明,只要大人當面說張所的壞話,故意和黃潛善保持一致,他的態度定有改變。”
李綱,—聲苦笑說:
“我一生剛直,怎能和小人保持一致呢?張所所為無可指責,我又怎會在黃潛善面前汙辱他呢?何況,我這樣做,只會增添小人的氣焰,於大計並無用處啊。”
宗澤默默一笑,再說:
“此乃一計也,大人聽我細細道來。”
一待宗澤說完,李綱禁不住爽聲大笑,連連道:
“確是好計,只不過我也要假充一回小人了。”
第二天,李綱下朝之後,故意和黃潛善攀談。他東拉西扯,又提到了張所,他此時故作憤恨地說,
“張所得罪過大人,這都是他咎由自取。張所無端對大人誣陷,如此小人本該重重懲罰,大人對他過於仁慈了,”
黃潛善血往上湧,馬上說:
“這個傢伙不知天高地厚,會有什麼好下場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