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招民三十家入川、安插成都各州縣者,量與紀錄一次;有能招民六十家者,量與紀錄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論俸滿,即準升轉”。這對恢復發展四川的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是實行“更名田”。鰲拜輔政時期,在經濟上的一個最為後代歷史學家肯定的一個德政,就是實行“更名田”。這項措施,也是他在擔任輔政大臣的過程中,最後的輝煌——因為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僅僅兩個月,他就被康熙皇帝拿下了!
1669年春,鰲拜下令“命查故明廢藩田房,……給與原種之人,令其耕種,照常徵糧”,並“將無人承種餘田,招民開墾”,這就正式承認了農民在明末起義中獲得的部分成果。
3.減少軍事行動
鰲拜雖然是追隨皇太極馬上得天下、號稱“萬人敵”被賜號為“巴圖魯”的重要軍事將領,但是在鰲拜輔政時期,大清王朝在軍事方面的政策和行動卻是很有節制的。
導致鰲拜減少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中原人民的強烈抵抗,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則是由於財政方面的困難——鰲拜知道,軍事開支實際上是個無底洞!如若一味進攻,大清王朝很有可能步前明後塵,迅速衰落下去!因此,他們在消滅了南明永曆政權之後,就迅速宣佈:“從此大兵得以休息,糧餉不致糜費。宣詔中外,鹹使聞知。”從而把完全統一中國的任務交給了後來的康熙皇帝!
應該說,這個時期大清王朝的政策和行動,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為1683年最終統一臺灣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但是,就在這種條件下,鰲拜卻與康熙皇帝產生了矛盾!這是怎麼回事呢?話還要從康熙初年存在的三大矛盾談起。
三、無法迴避的三大矛盾
1.滿漢民族矛盾——“重滿輕漢”政策的遺孽
明清之際,隨著滿漢兩大民族雙方上層貴族分子爭權奪利鬥爭的加劇,滿漢兩大民族之間的矛盾也無可挽回的激化了。
2.是否學習先進文化的矛盾——進步與保守之爭
這裡的先進文化,既包括中原漢族的先進文化,也包括西方的先進文化!
8。鰲拜專權之謎(3)
清朝最初入關後的兩位皇帝——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對中原漢族的先進文化和西方的先進文化抱有好感!他們都認為,只有採用漢族的制度,吸取漢族的文化才能使清朝長治久安。不僅如此,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還都拜一些西方傳教士為師!
但是,以鰲拜為首的四位輔政大臣一方面對漢族則施行高壓政策,不遺餘力地打擊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另外一方面還想方設法將湯若望下獄、準備處死。
3.八旗內部矛盾——兩黃旗和兩白旗之爭
順治皇帝即位前後,兩黃旗和兩白旗為爭立皇帝,幾乎兵戎相見,從而造成了難以緩和的八旗內部矛盾。順治皇帝即位以後,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實際上掌控著國家政權,因此他們極力壓制索尼、遏必隆、鰲拜為首的兩黃旗。順治皇帝親政以後,兩黃旗實際上掌控著國家政權,兩白旗失勢。黃白旗之間的矛盾一直延續到康熙初年。
面對著這種種矛盾,輔政大臣鰲拜是怎麼做的呢?
四、鰲拜對於滿漢民族矛盾的解決方式
1.宣稱“首崇滿洲”
輔政伊始,鰲拜便宣稱要“率循祖制,鹹復舊章,以副先帝遺命”。經過篡改的順治遺詔以“漸習漢俗”、對滿臣“不能信任”等十四罪自責。這些已經表現出了鰲拜輔政時期的基本方針政策。
此後的鰲拜等輔政大臣在各方面都採取了“重滿輕漢”、“首崇滿洲”的政策!
這樣的一個政策,從努爾哈赤延續到皇太極、從順治延續到康熙!直到1669年康熙皇帝親政也沒有什麼改變!不管他們對漢族地主表示出多麼友善,但一旦觸及滿洲統治者切身利益,危及滿洲貴族統治地位,他們“重滿輕漢”的根本原則就充分反映出來了。鰲拜輔政時期,自然也不例外。
2.被迫滿漢平等
雖然鰲拜時時處處企圖“重滿輕漢”、“首崇滿洲”,但是他們也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難於做好的事,在更多的場合,鰲拜只能被迫做出妥協。也就是說,鰲拜等在強調滿洲的統治地位、清除明末弊政殘餘的同時,並沒有在順治朝滿漢關係的格局上做更多的改變。
這個方面的例子是非常之多的。
如1662年諭都察院:“巡視茶馬一差,近經部議,滿漢兼差,已經奉旨準行。今思巡視茶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