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國平天下。實際上正如你猜測的一樣,就是儒家的基本的修煉過程和思想。但儒家不同於其餘學派的是,這些過程並不是經過之後就要放下,反而下到儒生,上到至聖,這其中每個過程都要細細品味,體會,不可有所捨棄。
能收心,讀經史子集,遵聖賢之教化,便已然是儒生。儒門儒生可謂是廣佈四海,九國皆行,尤其是魯國和漢國,基本上基層官吏都是儒生。這也直接導致了儒家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而你,已經就是儒生的境界。
可從儒生到儒士便已然不同了,便需要格物,“物格而後致知”,能格物,也就意味著真正開始了儒家的修煉,同時,格物也是儒門修煉的基礎,即使是至聖,也要不停的格物,所以朱熹說:“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積習即多,然後脫然貫通。”我今日,便教你真正的儒門修煉的開始,格物之道。”
說完,李青衫走到週轉身邊,鄭重的對週轉說:“格物者,研究事物,知道其中的道理。可這格物,或是格外物,或是格自身,無論外物,還是人自身的行為,思想,都蘊藏著天理,能夠格出其中的天理,才能正式被天地認可,掌控部分天理的力量。
而道門則是至光照後得天道的認可,掌控部分天道的力量。劍修則是至身劍後,得到天劍的認可,掌控部分天劍的力量。無論諸子百家的那一派,都是如此,正式修煉後,必須要得到如“天意,地氣”之類的規則的認可,才可以開始修煉。
如今,你要格物,首先要選擇一物為起始,研究出其中的天理,得到天理的認可。現在你就要選擇格什麼了。”
週轉聽完後暗暗心驚,怪不得地球上儒家的大儒之類的都沒有這個世界上的大儒這樣的力量。原來是要得到天理的認可,可自己到底要先格哪一物呢?
週轉沉思許久,終究無法決定。突然,看到李青衫一臉笑意的看著自己,週轉頓時懊惱的拍拍腦袋,有師傅在,自己為何不問問他的意見呢?週轉連忙向李青衫行了一禮,恭謹的說:“學生愚魯,無法決斷,請師傅賜教。”
李青衫笑笑:“其實真正要第一個格什麼,還是要你自己選擇。不過,我倒是可以給你個建議。古往今來,無數儒生要麼是格外物,要麼格自己的行為。而你,不如格心。”李青衫這句話看似無根無據,可週轉卻突然想到,自己被師傅收為徒弟時,引動“天圖”降世,落下一個當初《彼岸心經》中由“心”字變成的金色符文,並且還落到了自己身上,於是自己就暈了過去。
週轉暗自思忖,莫不是這就是師傅讓自己格心的理由?可師傅又怎會認得那是“心”字變化而來,這其中又有何隱情。週轉看了看李青衫,李青衫卻也在面帶笑意的望著他,週轉覺得師傅的目光裡有著太多太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週轉沉默了許久,終於忍不住,開口道:“師傅,這心又該如何格?”自己知道這格心之道,應是王陽明的心學中論述的,所謂“格心而使心之有格”就是如此,可這又要涉及到格出天理,這讓在21世紀對儒學只是泛泛而論的週轉頓時摸不著頭腦,不知從何下手。況且,這個世界中,貌似宋朝時期的儒學家只出現了朱熹,其餘的像二程,王陽明之類的都沒有出現。其餘各家的人物不知又是如何。
李青衫淺笑,淡淡的道了一句:“格心,研究你心中蘊藏的天理,想想你的心有什麼天理,何為心?心為何?心可為何?何可為心?”李青衫就這樣模稜兩可的說了說,可週轉還是沒有明白,這研究心中的天理,到底要怎麼研究,難道就像李青衫說的,知道何為心?心為何?心可何為?何可為心?就行,還是這其中又有什麼其它的深意。
週轉又低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何為心?心,科學的說就是心臟,可實際上心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本心,丹心,佛心,道心,善心,噁心等等等等都是。似乎人所有的精神活動都可以歸為心。可到底何為心?歷朝歷代都沒有個明確的說法。
再想心為何?這個問題看起來貌似和何為心很相似,實際上差別很大。是在何為心的基礎上,要對心這個被定義了的概念進一步的解釋說明,可週轉連何為心都沒想清楚,又怎麼可能知道心為何呢?
而心可為何又是再說心的作用,這又要建立在心為何的基礎上,才能得出心可為何的結論,這個問題也沒法解決。
何可為心就更不用說了,要建立在心可為何,這個問題的基礎上,解釋清楚了心的作用,才能知道什麼能夠影響心,影響心的作用。
週轉百思不得其解,但最後所有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