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奮鬥,那麼心便能夠定下來。心定下來,專心做事,人就不再浮躁,就自然而然有種平和中正的感觸,從而心安。心安了,就能把心放寬了,思維放活絡了,多思考,多想。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後面的得,不僅僅是建立在慮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學,定,靜,安,慮,這一系列的過程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的得。”
週轉頓時心服口服,自己的師傅真不愧是大唐盛世來的李青蓮的兒子,根本沒有門戶之見,絲毫沒覺得用道家的東西來詮釋儒門經典有何不妥,而且三言兩語就說破了其中的道理。週轉躬身一拜:“謝師傅指點。”李青衫看到週轉這樣子,禁不住笑了,又說:“還有,以後為師為你什麼話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就不用直譯了,沒什麼用處。”週轉頓時窘迫不堪,這個習慣實在是因為以前那種死板的語文考試才得來的。
李青衫望了望天色,對著週轉說:“我儒門的修煉,實際上就隱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無常的經史子集當中,若是有真心之人,自然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像今日《大學》中講收心的這一句,便已然是無上妙法,將收心的過程和基本思路已然給你說的清清楚楚,怎麼做,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你天資尚可,就要勤學,勤思,不要泛泛而論,泛泛而過,不懂問我,我這個師傅,可並不是個擺設。這才是基本的學習。”週轉躬身稱是。
房間裡又響起了背書的聲音…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週轉不知道是多少次背到這裡,可這一次,他卻有了特殊的感悟。
所謂格物致知,意成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最後明明德,怕就是儒門基本的修煉思路了,而儒生儒士師等等的境界劃分怕也就是自此而來。而且這其中,如何從格物致知開始正式開始儒家的修煉之道,其中肯定有一定的玄奇,想到了這裡,週轉不禁抬頭望了望李青衫,暗自忖度道:“師傅,又是到哪個境界了呢?那魯成王呢?朱子呢?畢坤呢?那自己到底又該怎麼做呢?”可李青衫依舊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週轉頓時覺得,自己一點也猜不透師傅的心思。
週轉忍不住心中的猜想,上前一步,對李青衫說:“師傅,是不是收完心後,我就可以學習致知格物,意誠心正了?”
李青衫半眯著眼,似笑非笑的說:“你心收了嗎?”週轉頓時啞口無言,老老實實的繼續背起了書,房間裡又響了朗朗的背書的聲音。
………【第十一章 收心 格物 格心】………
“雨散東山闊九天雲眠北海軟三絃
小閣風驟素琴記閒捧紫壺數流年”
週轉穿著一身青衫,安逸的坐在昔日與李青衫下棋的棋桌旁邊的石凳上,朗聲念著自己剛剛隨手寫就的一首詩,望著遠處,一場初夏急雨過後,剛剛放晴的春陽林總是顯得平靜卻氣韻非凡,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李青衫依舊是一襲青衫,鶴髮童顏。盤坐在山崖邊,腿上放著古琴,閉眼輕彈,琴聲悠揚古樸,好似陽春白雪,高雅清零,可謂“聞之而雅意生,聽之而閒情逢”,飄蕩在山林中。配上週轉朗誦的詩,倒頗有些感覺。
如今離週轉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已經過去了半個月了,時間匆匆而過,邁入了五月份,已然到了夏天。這半月來,週轉一直和李青衫朝夕相處,一老一少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再加上李青衫和週轉也都不是泥古不化的人,也不再互相拘禮,越來越有人情味。這才真正有了師徒如父子的樣子。
李青衫輕輕的奏響最後一個悠揚的琴音,將琴緩緩的放入琴盒。起身,也不回頭,就對週轉道:“這半月來,你長進很大。心氣已經不再浮躁,心收住了,以後的路,也就好走了。”說完才帶著一臉笑意望著週轉,半月後的週轉,一身青衫,盡顯儒雅與恬淡的風範,眼神凝而不散卻平和中正,表情閒逸自在卻又不失分寸,舉手投足之間便有一種得體而平和的感覺,顯然,已經從剛來到這個世界的茫然與痛苦中解脫了出來。週轉也笑笑,略帶開玩笑的說:“都是師傅的功勞,以後還要請師傅多多鞭策才行。”
李青衫聽完,搖頭苦笑一下,感嘆道:“你個滑頭,就會拍我馬屁。”說罷,李青衫也正經了起來。對著週轉說:“心收住了,我也就可以和你說說一些正事了。”沉吟了一下,然後說:“格物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養性,齊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