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麼試試?寫就是寫,寫成諾貝爾!試什麼試?像拳擊一樣,怵怵嗒嗒的,一傢伙就把你KO了!
激得我呼一下冒了一頭腳汗,說,那就試試吧。
二月兄撲哧一聲笑了,說:“你這脾氣呀!”把碟裡的口香糖剝一塊塞嘴裡,嚼著繼續說:“就跟這口香糖一樣,軟不唧唧的。”嚼了幾下,又說:“不過,口香糖也挺膩牙的,有一次竟把我的一顆牙給粘掉了——行,那你就試試吧。”
我就試了。
第一章 月牙橋
怪屯東邊那條河,就發源在村子東北邊的升龍崖下。這裡有一個梭型罅隙,從罅隙裡洩出一股清冷的泉水,曲曲彎彎地從怪屯東邊流過,順著大東巒一直流到水北縣城,像玉帶一樣環城半匝,向南流過一片平原,注入漢水,匯進長江,融入東海。怪屯人管那條泉眼叫“哇唔眼兒”,管那條河叫“哇唔河”。“哇唔眼兒”是怪屯人對女人陰道的獨特叫法,有文化的人覺得很不雅,所以縣城的人,還有志書上、官方文字上,都叫這條河為“花溪”。這名字很美,很雅,同時又很有深意,顯出文人酸溜溜的狡黠和詩意的猥褻,會其意者,仍會忍俊不禁。
月牙橋就在哇唔河上,在怪屯的東南方一里處。東巒上是一條通縣城的大道,人們從東巒上下來,過月牙橋,走怪屯,給哎哦廟(見《哎哦廟》)插炷香,爬升龍崖,驚異地望一眼地根,然後上臥虎山。臥虎山上有煉真宮,敬的是邋遢張(即張三丰),香火很盛。
橋不知建於何代。拱形,青石條砌成。橋上有石欄杆,欄杆上刻的都是仙、道、童子,還有鶴、松、曼陀羅花。橋下是一潭清水。站在一定的角度上看,可以看到弧形的橋洞在水潭的另一邊印一個明晃晃的月牙。這就是月牙橋的來歷。但活了126歲的老人李二槐卻不這樣說,他說為啥叫月牙橋哇?是因為橋頂上鑲了一塊石頭,石頭上刻有一個月亮,月亮照到水裡,一晃一晃的;特別是漆黑的夜裡,竟也能在水裡看到那個月亮,像一盞紅燈籠掛在水底。
這就有點神了。可惜已無法驗證,因為此橋已不存在了。1922年夏,直奉戰爭爆發後,吳佩孚和張作霖的部隊在這裡打過一仗,一顆炮彈落在橋上,橋被炸塌,在橋上行走的一個外鄉女子和在橋下洗澡的兩個怪屯男人被炸死。從此,大東巒通往煉真宮的路也就改了道,原來的一條古路便長出了特別茂盛的蒿草。
但這條路上並不是沒有人行走了。怪屯在橋那邊有幾十畝坡地,有蠶叢茅子,必須得從這裡過河。所以,一年以後,怪屯人又用垮塌的青石板擔在河上,修了一座簡易的橋,3孔,兩塊石板並著,能走獨輪車。橋面離水很低,坐在橋沿上,腳往下一耷拉就伸到水裡了。
雖然簡易,但仍叫月牙橋。
這樣,關於月牙橋,便有了新的傳說。
說是有一天中午,從大東巒上下來一個賣菜的。他順著荒蕪的小路往崗下走,小路兩邊旺盛的蒿草直掛拉他的貨籃子。等走到橋上時,他放在籃裡的秤錘就“咘噔”一聲掉進了橋下的水裡。他想完了,潭裡的水黑森森的,不知有多深呢。但沒有秤錘,這生意還咋做呢?他就放下擔子,準備下河去摸秤錘。可是他扭頭一看,那鐵砣子竟沒有沉下去,而是在水面上一漾一漾地漂著。菜販子出了一身冷汗,知道是秤錘下面有個鬼在託著,引逗他下水來撈。這菜販子又機警又鎮靜,說:“呀!沉不下去我就放心了,乾脆把擔子放到河對面,脫了衣裳下去撈吧!”他又擔起擔子向河對面走去。可是兩腳剛一踏上對岸,就“媽呀!”叫了一聲,撩開腿向怪屯村上跑去。
說是怪屯有個男人,一天微雨,挑擔柴進城去賣。走到橋上,看見一個女人打了把紅油傘,坐在橋邊“嗚嗚”地哭。男人以為這女人在家生氣了,要來這裡尋無常,就放下柴擔來勸她。他喊了聲大嫂,別哭了,回家吧。就用手撥開傘,想伸手去拉她。可是傘一撥開,他看見那女人披頭散髮,一臉血道子。男人“哇!”一聲就跑,跑到家屙了一褲子,就死了……
從此,就沒人敢從月牙橋上走了。橋那邊有地的人,不走不中,上地時就結伴而行,而且遲上工,早收工,避開早、中、晚3個時辰。這樣,大東巒上的地侍弄得不及時,就荒蕪了,種一葫蘆打兩瓢。偏偏有一家往屋推紅薯,獨輪車推到橋中間,連人帶車翻到了水裡,淹死了。橋東邊總共5家人有地,兩年以後,那四家紛紛把地賤賣給了一家。這家戶主叫李子棠,是李幹奎的父親,李長樹的爺爺。李子棠撿了個大便宜,幾乎等於一下子白撿了58畝地。30年後,他家憑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