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頁)
榪譚鴇救誦蝸籩�Γ�砸越龐 ⒈ψ�⑵刑崾鰲⒎鷀�茸魑�笳鰲�1世紀後開始有了佛像的創作。在犍陀羅地區,佛像的製作較多地吸收了希臘式雕像和浮雕的風格。現存最早的犍陀羅藝術的佛像約造於1世紀中葉,佛的臉型、衣衫皆有濃厚的希臘特色。
1世紀末至2世紀中葉是犍陀羅佛像製作的成熟期,這時已成功地融匯印度、希臘風格於一爐,形成獨具一格的犍陀羅風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樑高而長、頭髮呈波浪形並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薩像有時帶有鬍鬚等。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貴霜王國首都富樓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犍陀羅的佛塔建築也有較大發展,對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圓塔做了較大改動,基座層級加多加高,圓塔本身變為基座的一層,上部傘蓋亦加高增大,從而成為高聳入雲的佛塔。
3世紀後,犍陀羅藝術逐漸向貴霜王朝統治下的阿富汗東部發展。5世紀時,犍陀羅本部因貴霜帝國的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藝術卻一直繁榮到7世紀,此即後期犍陀羅藝術,亦稱巴米揚藝術,主要代表有巴米揚佛教遺蹟、哈達佛寺遺址、豐杜基斯坦佛寺遺址等。這個藝術流派除繼承犍陀羅藝術固有風格外,還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傳統,佛像臉形趨圓,衣衫變薄,並將印度的石窟建築和巨型造像結合起來創立石窟佛像綜合體。
犍陀羅藝術對中國新疆、敦煌、雲岡的佛教藝術有重大影響,另外,犍陀羅式佛塔也經中亞傳入中國,和中國固有的樓閣形式結合,形成常見的多層寶塔。
註釋6:
“一向一揆”是日本佛教史事件。
“一向”指一向宗,也就是淨土真宗,簡稱真宗。他們認為佛的“真實之教”是《無量壽經》,經文中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因為淨土真宗以一向(專心)唸佛為宗旨,所以被其他宗派稱為一向宗。
“一揆”是團結一致,共同禦侮的意思,意為真宗起義或真宗暴動。
日本古代不少佛教宗派擁有僧兵,為了保護寺產或與別的宗派以至官府爭權奪利,經常發生武裝衝突。比如,1570年,真宗的信徒以石山(今大阪)本願寺為基地,同幕府織田信長的軍隊進行了激戰。
註釋7:
青州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在古代是水路和陸路交通的重要樞紐,自西漢青州設刺史到明初,都是山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1996年10月,在青州某學校操場施工工地,發現了呈3層堆放的佛像窖藏。窖藏東西長8。6米,南北寬6。7米,出土佛像500尊左右,質地有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鐵、木、陶和泥塑等7種。有些佛像帶有紀年,從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到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佛像破壞嚴重。
青州佛像出土被評為199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註釋8:
指中國佛教史上“毀滅佛法”事件,佛教徒一般稱為“法難”。大的滅佛事件有四次,即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史稱“三武一宗”。
註釋9:
中國青州佛像造像展於2003年3月18日在華盛頓賽克勒美術館開幕,當時,中國駐美大使也參加了開幕儀式。展覽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據當時新華社華盛頓電)
本處的資料來源於新聞資料。
註釋10:
很多佛教造像中,佛像並不是獨立的軀體像,而在其身後雕有平面或其他樣式的“屏”,用來表現佛菩薩身上閃耀的佛光。常見於北魏至東魏的造像中,是最早從中亞傳入的中國造像樣式之一。
背屏是佛教世界裡眾神不同於凡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它也成為一個表現佛教世界的載體,在許多背屏的上部都用浮雕手法精細地刻畫出飛天等形象。
註釋11:
近代漢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課誦,是明末逐漸統一起來的,一般來說有“五堂功課”、“兩遍殿”之說。“早殿”中唸誦《楞嚴經》為一堂功課,唸誦“十小咒”和《大悲咒》為一堂功課。“晚殿”中有三堂功課,分別為:誦《阿彌陀經》和唸佛名;禮拜八十八佛和誦《大懺悔文》;放蒙山施食。
十小咒分別為《如意寶輪王陀羅尼》(觀世音菩薩法門之一)、《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佛母準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阿彌陀佛法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