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的材料。
此時,人的心理所處的狀態,我們就稱之為無意識。
無意識的基本特徵,就是:
無意識,是不能被意識到的東西。
無意識所儲存的東西,始終皆不可能為意識所提取。
當輸入人的心理領域中的心理能量達到某一臨界閾值(也就是意識閾的下限)而又未超過另一臨界閾值(這一臨界閾值,我們又可稱之為意識閾的上限)時,人的心理的發展過程,主要表現為產生一種不連續的突然變化,導致結構的形成和有序的增加。
此時,由於有序態(結構)從原來無序的介質中出現,因而,心理的個體可以很容易地覺察到有機體自身生命衝動的存在。
儘管這一生命衝動並不知道外界現實情況,但卻有可能被意識所提取,從而,轉變為意識的材料。
當這一生命衝動尚未被轉變為意識的材料時,人的心理所處的狀態,我們就稱之為前意識。
前意識的基本特徵,就是:
前意識,是雖然在當時並沒有被意識到,但在以後,卻有可能被回想起來的東西。
前意識所儲存的東西,隨時都可能為意識所提取。
當這一生命衝動被轉變為意識的材料,也就是,當心理的個體直接從知覺出發,藉助精神將這一生命衝動以某種合目的的形式,趨向專一目標以與外界環境現實相聯絡時,人的心理所處的狀態,我們就稱之為意識。
意識的基本特徵,就是:
意識,是在被心靈感悟的狀態下存在的東西。
意識所儲存的東西,總是同時和記憶相聯絡。
當輸入人的心理領域中的心理能量更進一步增加(超過意識閾的上限)時,人的心理的發展過程,主要表現為由有序態進一步發展到另一種稱之為“混沌”的宏觀上無序但微觀上有序的狀態。
此時,人的整個心理系統呈現一種紊亂狀態。
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心理的個體雖然能夠感觸到自身生命衝動的存在,但這一生命衝動的相當大的一部分對於個體而言,卻是模糊不清的,個體僅僅只能知曉其中極其有限的一小部分。
因而,心理的個體想盡辦法,也不可能將這一生命衝動完全轉變為意識的材料。
此時,人的心理所處的狀態,我們就稱之為混沌意識。
混沌意識的基本特徵,就是:
混沌意識,是在當時不可能被意識到,但在以後,卻有可能被回想起來的東西。
混沌意識所儲存的東西,只有在經過一段能量耗散之後,才有可能為意識所提取。
第二章 心理結構圖式
第一節 人的正常的心理結構圖式
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動力,就是心理能。
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能,總是被圍困在生命衝動中。
生命衝動乃是生物的一種本能,是有機體生命中固有的一種內在反應,是促動個體活動的人的心理狀態的內在基礎。
如果我們從動力學的角度出發,以生命衝動作為基本理念,解釋人的心理結構,那麼,人的正常的心理結構總是由三個系統、層次構成。
這三個系統、層次就是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
無意識,處於深層;
意識,處於表層;
前意識,則是表層的儲存庫。
前意識是無意識和意識的過渡領域。
無意識進入意識領域,必須經過前意識領域,藉助於意識的某種合目的的形式,才有可能得以實現。
因此,前意識在人的心理結構中,處於一種特殊地位。
在人的正常的心理結構中,人的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領域始終處於一種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流動變化之中,共同組成一個協調而又相互平衡的動態的心理結構整體。
因而,具有常態的性質。
由於儘管人的心理生活的無意識和前意識歷程活動於某一時間內,但在這一時間之內個體卻無所覺,因而,我們習慣上,又把這種無意識和前意識歷程統稱為潛意識。
所謂無意識,是不可能被轉變為意識材料的潛意識;
所謂前意識,則是有可能被轉變為意識材料的潛意識。
這樣,我們又可把人的正常的心理結構,看作是由兩個部分組成。
這兩個部分就是:潛意識和意識。
從動力學的角度看,潛意識,是人的心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