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該從人的外部聯絡,來認識人的行為。
企圖脫離社會來分析人的行為,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是絲毫不會有任何效果的。
所以,心理學,也就應當是人化的心理學。
心理學的理論目標,即在於實用。
與此相適應,心理學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應該具有三種基本效用:
一、以相當的精確性,來解釋人的行為;
二、以相當的合理性,來預測人的行為;
三、以相當的有效性,來控制人的行為。
如果不具備上述效用,心理學,就將是毫無價值的東西。
由於心理學是一門追求研究之現實性和實用性並重的科學,心理學總是和實際應用相聯絡,以實用性為目的,因此,心理學,實際上也就是實用心理學。
第一章 心理的動力基礎
第一節 人的內部心理動力
日常生活中,常有宏觀擴散不可逆的現象。
例如,把幾滴液溴滴入一個充滿空氣的燒瓶中,一會兒,溴原子就自動地散佈開來,使得溴在燒瓶中各處的濃度都相等,但是,溴散佈到空氣中後,即不會自動地轉回液溴;
又如,將一滴藍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墨水便會自動地向外擴散,以至使一杯清水最終成為一杯淺藍色的溶液,然而,擴散以後,再也不會自動地聚整合一滴濃墨水;
再如,摩擦生熱,摩擦的機械運動會自動地轉變成熱運動,而熱運動,卻不會自動地再變回摩擦的機械運動。
對於這些宏觀擴散不可逆的現象,按分子運動論的觀點分析,則是分子(或電子)排列秩序越來越混亂的現象,亦即無序度增加的現象;按照能量的觀點分析,則是能量的“品質”下降現象,亦即能量耗散現象。
人的內部心理過程,與非心理的物理過程,存在著同一的自然基礎。
人的心理活動,離不開一定的能作為基本動力。
這種能,就是心理的能,簡稱心理能。
人們過去習慣上,也把它稱作力比多。
在人的心理領域,心理能是一種多寡不定的力量。
這種能量,在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必須尋求物件,加以釋放。
心理能從其本源來說,是人腦的間隙組織所分泌的一種特殊物質。
這種物質,存有自動保持有機體某種適度興奮狀態的特性。
對於有機體而言,這種物質是一定的,或者說,是有限的。
作為自然機能的一部分,它,總是處在持續、永恆的動態變化的過程中,缺,則尋求收縮,過,則尋求擴張,與自然機能不可分離。
所謂靜極思動,動極思靜,道理即在於此。
這種物質,一旦被有機體以感受環境刺激的形式激揚起來,經血液的輸送,進入人的心理領域,就會引起人的心理的格局發生變化,由此,產生一種內在的、與無機界釋放能量的盲目衝動相類似的生命衝動,從而,給有機體造成緊張;
這種緊張,總是驅使心理的個體透過肉體的與精神的活動,來尋求釋放被圍困在生命衝動之中的心理能量,直到有機體恢復到最初的那種令其較為舒適的緊張水平。
因此,心理能,是生命緊張、生命興奮、生命衝動的原始基礎。
心理能量的增加,就會導致有機體緊張狀態的梯度的增加。
第二節 人的內部心理狀態
宇宙,是一個巨大的能量系統。
萬事萬物,包括人在內,無一不以能量的形式存在。
人的心理,是一個開放的能量系統。
它,總是在不斷地吸取、不斷地容納並且不斷地釋放心理能量。
人的心理,是非平衡的。
因為,對於有機體而言,平衡,實質上就意味著死亡。
人的心理,總是處於非平衡的開放狀態。
當輸入人的心理領域中的心理能量低於某一臨界閾值(這一臨界閾值,我們又可稱之為意識閾的下限)時,人的心理的發展過程,主要表現為產生一種連續的、平滑的、趨向平衡態的變化,並伴隨著無序的增加和結構的破壞。
此時,人的整個心理系統,處於一種雜亂而又無序的狀態,尚未達到有機體所能覺察的水平。
因而,心理的個體即使在耗費了很大的氣力之後,也只能是既無所知,亦無所感,而不能將這一心理歷程(即某一生命衝動)轉變為意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