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心自己吃多了糖果會引起身體發胖;又如,青春期的少年既想擺脫父母的意志干涉,自主行事,又惟恐因此而得罪父母,斷了經濟來源,失去依賴;再如,有些青年既想參加某一盛大的社會活動,結識新朋友,又擔心自身缺乏社會交往經驗,魅力不夠遭人冷遇、奚落而陷於尷尬局面;等等),諸如此類,正是這種衝突的典型例子。
第八章 衝動行為與慾求不滿
第一節 決斷和衝動行為
情感與複雜理性的分裂對抗,是尖銳的現實存在,是心理的個體產生壓抑與抗拒衝突的根源。
雖然壓抑總是表現為構成對生命衝動尋求直接滿足的阻礙,但由於壓抑畢竟是代表複雜理性的,因而,阻礙生命衝動的直接滿足,當然絕非是壓抑的目的。
事實上,壓抑,是為個體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服務的。
壓抑的目的,即在於力求個體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無咎。
壓抑,是唯一能恰當說明為什麼會產生抗拒的原因。
每一個心理的歷程,總是先存在於意識的情感狀態;
然後,再轉變為意識的理性狀態。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意識的情感狀態,都可以完全順利地轉變為意識的理性狀態。
這時,它,就成為被壓抑的情感。
作為一種巨大的本能衝動的代表,情感無論受到多大的阻扼力,也總是以它永恆的衝動力和滲透力伺機尋找出路,竭力施加影響於理性和行為,否則,心理的個體就不能經常達到某種心理狀態的暫時平衡。
正是這種力量,造成抗拒作用。
由於壓抑的力量出自複雜理性,複雜理性卻又是從情感之中發展而來,而抗拒則代表情感本身,因而,壓抑的力量當然小於抗拒的力量,或與抗拒的力量相當。
反對生命衝動尋求直接快樂要求的壓抑力量與反抗壓抑的抗拒力量相互作用,激烈衝突,心理的個體內部心理結構變動的趨向,就包含在其中。
心理的個體在這種壓抑與抗拒相互作用狀態下,引起的內部心理結構變動的趨向,經常會在個體的舉止或行動中有所表現。
所謂“內現於外”,即是指這種隨著心理的個體內隱的壓抑與抗拒相互作用,不斷推演進行,相互制約,不平衡發展而引起的生命衝動細微變化的外部顯現。
例如,打麻將,當我們摸得一副好牌定口時,便儘量防止被他人識破,而故意裝出平靜的神色,然而,有時,還是被牌友一語道破,“怎麼,你的手在發抖呢?”,便不自覺地吃了一驚,此一現象,並不僅限於輸贏方面;
又如,聯歡會上,即將輪到自己在眾人面前發言、唱歌時,由於過分緊張,導致手腳發抖、手掌出汗之類,想必每一個人,都有過此類經驗;
再如,多數撒謊者在撒謊期間,往往不知不覺地洩露出大量的資訊:音域突然提高;面部表情尷尬、不自然;或突然無緣無故地臉紅起來,額部出汗,不時眨眼;不時故意乾咳;藏手掌;捂嘴巴;摸鼻子;掩嘴角;揉眼睛;捻耳垂;搔脖頸;伸衣領;說話時眼睛旁觀左右,與對方的目光相接往往不足談話時間的1/3;等等,已為國內外眾多專家研究所證實;
那種在百貨商店特價處理部,一邊思索買與不買,一邊背手弓腰踱來踱去的時候,或拿到手中反覆觀看的作法,實質上都是心理的個體內部心理結構處於動搖狀態的表現,也是生命衝動的緩解。
老練的便衣警察,根據心情緊張、動作慌亂、四處張望、心神不安的樣子,可以認出小偷,事先預見犯罪活動,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根據個體內部心理結構變動的趨向,見微知著,分辨吉凶之間的細微界限,趨吉避凶,解決衝突的心理過程,我們就稱之為決斷。
決斷,是複雜理性繼壓抑之後,所採取的又一高一級的方式。
複雜理性,總是極力避免壓抑。
這不僅是因為,吉凶的辨別,存在於壓抑與抗拒相互推移的過程中,壓抑,對於複雜理性而言,只不過是一個用來專門負責對情感加以考察、檢驗的中間過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壓抑與抗拒的對抗存在,總是使得心理的個體的內部心理結構不可避免地處於一種內心疑惑、茫然失措的不安定狀態,只要衝突的結果尚未確定,壓抑與抗拒仍未消失,這種不安定狀態就將繼續維持,心理的個體由於無所適從,因而,也就難思活動。
心理的個體只有先安定自身,然後再行動。
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