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當前身體的狀況,以及由於季節、氣象等環境因素變化給有機體所帶來的影響。
對環境刺激所引起的身心變化的知覺,就是情緒。
情緒,並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只是一種身心狀態的感知——人的心靈對有機體自身內部狀態的變化,即對生生不息的生命衝動執行的反映或感知。
情緒經驗的產生,雖然與個體的識別有關,但聯結情緒狀態的生理變化,心理的個體卻是無法控制的。
所謂心理測試儀,俗稱“測謊器”,即是根據情緒狀態下,個體不能控制其身心變化的原理而設計。
例如,聲帶震動測謊器(按:一般測謊器在使用時,總得在受試者身上安置一些儀器,如此自然難免將引起情緒狀態的原因複雜化,除了是否說謊的因素之外,另外增加了儀器使人緊張的因素,為了改進此一缺點,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的儀器,即聲帶震動測謊器,,又稱為聲壓分析器,聲帶震動測謊器與傳統測謊器相同,但只分析受試者的聲音,不必使用其它儀器,甚至,不必受試者在場,採用電話錄音,也可加以分析)在使用時,即是由研究者以不同的問題(包括關健性問題),與受試者談話,並隨時隱密錄音,事後,將受試者對不同問題的答話錄音帶,置於聲帶震動測謊器中,以平常四分之一的慢速播放,並分析他聲音的波形,從而,研判他有無說謊。
第二節 意動
當心理的個體感受到情緒的時候,由於無論是哪種情緒,都會促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因而,心理的個體並不能夠僅僅依此現象,決定這個時候的情緒內涵是什麼,實際上,還要根據對當時處於什麼樣的情境所作的判斷來決定。
心理的個體在情緒狀態下,對當時所處的情境加以研究、評價和認識,對其所感受到的情緒作出判斷,決定究竟是何種情緒的心理過程,我們就稱之為意動。
任何意動,都是心理的個體有意識地將生命衝動指向一定客體的活動。
意動的過程,可以被理解為心理的個體的一種積極的、自覺的探索過程。
——一種心理的個體以某種合目的的形式,將其所感受到的情緒趨向專一目標,以與具體環境取得聯絡的過程。
從動力學的角度看,心理能,是意動的基本動力。
意動,總是有意識地將一個特定的客體,包含在自己之內。
意動,不能離開內容和客體而獨立存在。
意動,從來就不是孤立的。
它,必然要聯絡一種內容,指向一定客體。
離開了內容和客體,意動,也就無由產生。
我們在這裡所指的客體,是指伴隨著意動而呈現在心理的個體內在世界的,客觀情境的主觀映象。
它,即可以是比較膚淺的感性形象,也可以是較為深奧的抽象概念。
它的形成,主要依賴於心理的個體對其所處的客觀情境的理解。
而這種理解,則與心理的個體的認識結構有關。
同時,還經常在某種程度上,帶有經過組織調整後的創造、假設的痕跡。
例如,很早以前,法國軍艦在執行搜尋遇難者的任務時,中午時分,觀測兵發現遠方海面上有一隻滿載著人的木筏,打出SOS的訊號,在水上漂流,根據這一報告,許多官兵也都對此確認無疑,於是,急速向木筏接近,甚至,還聽到了呼救聲,然而,待靠近跟前時仔細一看,原來,那不過是幾根樹枝在波浪上漂浮,即屬此類現象;
又如,當人們在驚慌失措時,往往會產生錯覺(按:指所得知覺經驗與引起知覺之刺激特徵不一致的現象),“草木皆兵”,究其原因,也在於此;
再如,由於在海上飛行時,遠方天水一色,分不出天空與海面,飛行員很容易將海面當作天空,而將飛機飛入海中,造成事故,這,也是眾所周知的;
據說,有一個和尚,每次坐禪都感到有一個大蜘蛛在干擾他,他想趕走它但總是辦不到,這使他很煩惱,師父聞知此事,讓他在坐禪前先預備一支筆,等蜘蛛來時就在它身上畫個記號,以便知道它來自哪裡,和尚照辦了,等他坐禪完畢一看,原來記號畫在了自己的肚皮上,煩惱就來自於他自己,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幾乎都有這樣類似的體會;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以下的實驗(Rothbart & Birrel;1977):讓A與B兩組大學生看一個德國中年人的同樣一張照片,惟對兩組學生的解釋截然不同,對A組學生說,此人,是當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