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當的活動,以滿足自身意象的需要,就是有價值。
對於為實現自身意象而奮鬥的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只有有價值的東西,才有意義。
無價值的世界,只能是無意義的世界。
由於一個被估價的東西是否具有價值,取決於作為評價主體的人的自身的意象,取決於它是否符合人的自身意象的需要,因而,價值總是存在於人的主觀意識中。
那種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絕對價值,事實上並不存在。
每一個人所謂的價值,都只是他自己從經驗中所體驗到的意義。
一個人掌握價值的程度,則依賴於他對生活感受的深度。
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象的需要,從有連續性的經驗世界中,把他所注意到的有效用的部分精心地加以挑選出來,組織成一種各部分相互之間最大限度地協調一致的,合理而又有序的高效的整體結構。
這,就是人的價值系統。
人的價值系統,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開放的系統。
人,總是在現有的價值系統的基礎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使得生活豐富的樣式成為現實。
而新的經驗,又帶來新的理解;
新的理解,又不斷髮掘新的價值。
人的價值系統總是向新經驗、新理解開放,不斷溶合新的有價值的東西。
因而,人的價值系統,總是日趨完善。
一個人的價值系統與其經驗世界、認識結構一道,組成一種複雜而又統一的反應傾向系統。
這,就是人的心智模式。
人的心智模式總是根深蒂固於一個人的內心,而且不易覺察,但它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一個人的方向。
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心智模式決定著一個人以後活動的性質。
也就是,這個人,真正想要做些什麼?想成為什麼?擁有什麼?而且,為什麼?
這個人,又能夠做些什麼和不能做些什麼?
這個人,應該如何對環境採取能動的目的性行動?
第五章 情緒與意動
第一節 情緒
從根本上說,人的一切的活動,都是由於環境刺激所引起。
環境刺激為有機體感覺器官感受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心理的個體透過其認識結構,對環境刺激加以識別的過程。
對於環境中的眾多刺激,個體不可能一一全都專心投入地去感受。
因為,那等於是在徒然浪費精力。
而事實上,個體的精力,畢竟總是有限的。
正如肚子餓時走在街上,眼睛總是盯著飲食店,而對書店和服飾用品店等並不介意那樣,個體對環境刺激的感受,通常是存在取捨選擇的。
個體,往往只選擇其中一個,或一部分去感受;
而對選定目標之外的刺激,個體,很可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心理的個體從其認識結構出發,對環境中的眾多刺激取捨選擇,對選定的環境刺激加以感受的心理過程,就是識別。
嚴格地說,進入同一超級市場,眾多顧客雖然在感官上可能接觸到的刺激,大體是相同的,但每一個人真正所感受到的,其實並不一樣。
對於環境刺激的感受,未必決定於客觀刺激的本身,而主要決定在個體的識別。
正是由於各自的識別不同,同是一則電視股票跌停板的新聞,對買進賣出與不玩股票者聽來,將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個人,在醉心於工作的時候,連周圍的噪音,都注意不到;
一個人,在精神緊張時,甚至連捱打,都不覺疼痛。
由此可見,個體的識別,與其自身意象格局有關。
個體在飢餓時,食物對實現其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重要;
個體在求偶時,異性對實現其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重要。
識別的道理,即顯現於此。
識別的過程,可以被看作是心理的個體的一種主動的、自發的檢測過程。
它,直接與人的意象格局相聯絡。
其功能,即在於自動地引起有機體身心內部的變化,即激發有機體腦的間隙組織提供心理能量,促使有機體在其心理領域形成生命衝動。
生命衝動內所儲存的心理能量的多寡,則取決於環境刺激與個體意象格局的相關程度,有機體某種程度的先天結構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