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下片轉到對故人和往事的追憶。“荊江留滯最久”,周邦彥於哲宗元祐二年(1087)出任廬州(合肥)教授至調任溧水之前約有七八年時間,他曾留滯荊州。據王國維推斷,他在荊江“亦當任教授等職”(《清真先生遺事》),年方三十多歲,他這時在金陵,懷念荊江故舊,但卻從對方懷念自己著筆。如果只寫自己懷念荊江故舊,則荊江故舊是否懷念詞人不得而知。而推想荊江故舊懷念自己,則自己對荊江故舊的懷念便可不言而喻了。言簡而意明,筆法巧妙。“渭水西風,長安葉亂,空憶詩情宛轉。”這是化用賈島詩“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憶江上吳處士》)長安借指汴京。周邦彥於神宗元豐初以布衣入汴京為太學生。元豐六年(1083)升太學正,直到哲宗元祐二年始離汴京外任廬州教授,他居留汴京時間長達十年之久,正是二三十歲的青年時期。他任太學正,“居五歲不遷,益盡力於辭章。”(《宋史·本傳》)據陳鬱《藏一話腴外編》所載邦彥佚詩《天賜白》、《薛侯馬》都是在汴京時期作的。陳鬱稱讚他的詩“自經史中流出,當時以詩名家如晁(補之)、張(耒)皆自嘆以為不及”。可見其詩才之高超,只是為詞名所掩而已。此時,他想到汴京也正當西風落葉的晚秋,追憶從前這時候二三好友,風華正茂,以文會友,吟詩唱和,詩情宛轉,其樂何極、至今回首,乃如電光火石,幻夢浮雲,徒增感慨。“憑高眺遠”一句從詞意看本應放在“渭水西風”之前。“渭水西風”三句正是憑高眺遠所見到的想象中景象。而就格律看,只能置於此處,作為補筆,收束上文,以舒積愫。可是關山迢遞,可望而不可即,情懷鬱郁,惟有借酒消愁,舉杯一醉。“縱玉液新篘,蟹螯初薦”玉液,美酒,篘,漉酒的竹器,此處作動詞用。“蟹螯”典出(《世說新語·任誕》):“畢茂世(卓)雲:‘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這是一種不為世用,放誕不羈的行為,作者的意思是說,他也要像畢茂世那樣,一手持海螯,一手持酒杯,直到醉倒山翁。山翁指山簡,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之幼子,曾鎮守荊襄,有政績,好飲酒,每飲必醉,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醉歸,酩酊無所知。”(《世說新語·任誕》)周邦彥以山簡自喻,也可看出他當時心態。“但愁斜照斂”,忽作轉折,似與上文不相連貫,實則一意承轉,他正欲飲玉液,持蟹螯,如山翁之醉倒以求解脫愁思,然而不行,當淡淡的落日餘暉灑在“綠蕪凋盡”的臺城道上時,一片衰草斜陽,暮秋古道的蒼茫景色,搖撼著他的心絃。上片節候推遷,流光易逝的感慨,再次充塞胸臆:歲月如流,人生有限,寸陰可惜,去日苦多,他不免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的遲暮之感。所以陳廷焯說:“美成《齊天樂》雲:‘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傷歲暮也,結雲:‘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幾於愛惜寸陰,日暮之悲,更覺餘於言外。”(《白雨齋詞話》)
那麼,我們不免要問:“周邦彥滯留金陵時,年不過四十左右,何以就有遲暮之感?這隻要看他於哲宗元符元年(1098)寫的《重進汴都賦表》中一段話,便可大略知道:
“臣命薄數奇,旋遭時變,不能俯仰取容,自觸罷廢,漂零不偶,積年於茲。臣孤憤莫伸,大恩未報,每抱舊稿,涕泗橫流……”
北宋新舊黨爭激烈,對周邦彥的仕宦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因為他“不能俯仰取容,自觸罷廢”,他自元祐二年至紹聖四年,外任廬州教授,滯留荊江,調任溧水,十載漂零,過著“漂流瀚海,來寄修椽……憔悴江南倦客”(周邦彥《滿庭芳》)的生活,心情抑鬱寡歡,他留金陵時,正是在十載“漂零不偶”的期間之內,所以他在詞中驚秋感物,懷念故友,借酒消愁,遲暮之感,都與他的生活遭際有關。因此,全詞感情亦極沉鬱頓挫,陳廷焯雲:“詞至美成,乃有大宗……然其妙處亦不外沉鬱頓挫。頓挫則有姿態,沉鬱則極深厚。既有姿態,又極深厚,詞中三昧,亦盡於此矣”。此詞筆法迂迴曲折,感情沉鬱頓挫,是其妙處。(王儼思)
四園竹·浮雲護月
周邦彥
浮雲護月,未放滿朱扉。鼠搖暗壁,螢度破窗,偷入書幃。秋意濃,閒佇立,庭柯影裡。好風襟袖先知。夜何其。江南路繞重山,心知漫與前期。奈向燈前墮淚,腸斷蕭娘,舊日書辭猶在紙。雁信絕,清宵夢又稀。
周邦彥妙解音律,善創新聲,這首《四園竹》就是他自創調,此調以平韻為主,上、去兼押。這首詞是寫秋夜懷人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