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投資人會簽出數萬甚至數十萬美元的個人支票,幫創業者成立公司。當然,他們不是慈善家。對一筆天使投資而言,4年或5年獲得1000%的回報,通常是比較合理的。而且,天使投資有些不可思議的功能,他們能把一些即生即滅的思維火花變成實在的東西,比如公司地址、印有抬頭的信箋、電話、員工——這是一個持續存在的企業的原材料。
在這種志趣相投的氣氛中,四個人說話的神態好像他們已經是合作伙伴。那個週末路易斯在城市裡閒逛時找到了一幢完美的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房子,他已經憧憬著在那裡和簡、約翰以及巴巴拉一起生活和工作。因為當時路易斯和簡在美國都沒有工作,也沒有任何可以查到的信用記錄,所以路易斯只得把租房合同交給約翰,要他填寫和簽字。約翰有點猶豫,因為路易斯那直瞪瞪的眼神讓他心情不安。路易斯決定租下這房子,沒有任何遲疑,他解釋為什麼約翰必須簽字也很乾脆。這都是約翰從沒見過的。而約翰和巴巴拉一直在考慮如何離開紐約。他們在銀行裡的錢,足夠為遠離曼哈頓的一幢房子支付定金。約翰不想在金錢方面和路易斯、簡有什麼瓜葛。“不管做什麼,”他對妻子說,“我們不能讓他們的手伸到我們的定金上來。”
路易斯離開MacWorld大會回到荷蘭,準備打點行囊搬回美國。約翰·普朗奇特透過傳真和電話與他一直保持聯絡,兩人琢磨著為雜誌取個什麼名字。開始他們準備把新雜誌叫DigIt,這個詞既可以發音成“數碼”(digit),表達電腦的意思;也可以發音成“挖掘它”(dig it),表示雜誌內容是突然發現的、有趣而時髦的現象。簡認為DigIt這名字太滑稽了,她更喜歡自己的提議:連線(Wired)。約翰開始並不信服,後來當他意識到《連線》這一名稱的命令口吻(連上線吧!get wired)具有強大效力時,他也同意了這個提議。
為了輸送資金,路易斯和簡從一個反正統文化的長髮商人那裡尋求幫助,這人叫艾卡特·翁增(Eckart Wintzen),曾是《電詞》的廣告客戶。路易斯對翁增開門見山地說,他要去美國辦一本雜誌,需要現金。透過那窄框的、發著光暈的眼鏡,這個荷蘭企業家盯著路易斯,說了一大通道理。他說,儘管投資一本新雜誌符合他把自己的技術諮詢公司多元化的取向,但他預測,如果他參與雜誌出版的話,有可能會丟掉更重要的事情,那麼他將不得不再造公司結構,這意味著他不得不斬斷和路易斯的生意。翁增說,為了將這個痛苦的過程縮短,他寧願一開始就不投資。
◇歡◇迎◇訪◇問◇。◇
第14節:朝聖(3)
但另一方面,由於他讀過《電詞》,看重這本雜誌,他們需要的錢也不是太多,翁增提出,他給路易斯和簡提供一部分資金,讓他們把第一期先做起來。他不想在他們的公司中佔有任何股份。
他給的錢,相當於在第一期雜誌上登廣告的預付款,外加幾千冊雜誌,當作發給客戶的促銷品。如果第一期按計劃出版的話,他會提供第二筆資金,數目和第一筆一樣。躊躇再三,翁增最後給了他們45000荷蘭盾,大概相當於兩萬美元。這筆錢到手後,路易斯和簡飛往紐約。路上他們在倫敦停留,路易斯買了一套深藍色的傑尼亞(Ermenegildo Zegna)套裝。他希望穿上這套衣服,自己就像一個生意人了。他們也讓親朋好友知道,他們已經上路了。
但他們選擇的卻是一個痛苦的時間點。當時紐約出版界正處於一種神經過敏的狀態。隨海灣戰爭而來的金融低迷,儘管時間很短,很快就被人遺忘,卻使得廣告客戶嚴格限制廣告方面的開銷。這意味著繁榮的雜誌將會萎縮,正在掙扎的雜誌將會死亡。1989年有500多本雜誌上市,只有不到一半撐過了這一年。儘管其中有許多小型的、非常專業的出版物,但經驗豐富的出版人和新入行者同樣難逃厄運。夭折的主流雜誌包括《七天》、《曼哈頓》、《公司》、《盛名》(Fame)、《旗號》(Wigwag)和《蛋》。《偵探》(Spy)是80年代出現的最有名的雜誌,其建立者在1990年瘋狂地需求資助。1991年2月,在出版5年之後,《偵探》雜誌的老闆把這本月刊90%的股權賣掉了,而且只賣了450萬美元。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這段時間邁克爾·沃爾夫一直和《聰敏》(Smart)雜誌共用第五大道和十四大街的辦公室。那是Jack’s Bargains上方的一座建築,大樓裡還有《地球母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