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充分運用心靈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
道天命。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
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讀解】
佛問:“你向什麼處安身立命?”(《景德傳燈錄》
儒答:“養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談天命,談人的本性,沒有消極被動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滿了積極主動的
個體精神。對待天命,不過是保持心靈的思考, 涵養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罷了;所
謂安身立命,也不過是一心一 意地進行自身修養而已。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
要加強知識 學習和思想修養,充實自己的心靈。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過客,東奔西走,北覓南尋, ‘芒鞋踏破嶺頭
雲”。其結果,往往是佔有外物越多,內心越空虛, 最終成為一個徒具外形,為外
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歸來閒對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
本性,順受天命,身體自然就會有著落,精神自然就會有寄託,生命之春就會永遠在
你的把持之中。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下一篇(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盡心上
莫非命也,順受真正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盡道而死者,
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譯文】
孟子說:“一切都是命運,順應它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所以知 道命運的人不站在
危險的牆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
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運。”
【讀解】
一切都是命運。
用我們今天通行的看法,這似乎是一種消極的宿命論思想。但 實際上,孟子的
立足點是在“順受其正”上,順理而行,順應命 運,也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沒有什
麼神秘的地方了。怎樣順應呢? 比方說,知道命運的人不站在危險的牆下,這不難
做到吧?為什 麼不站在危險的牆下?因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險。同樣的道 理,
明知道打家劫合,殺人越貨,走私販毒,貪汙受賄是鋌而走 險的,你是不是還要往
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運的人,是 “順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則是不知道命運
,不“順受其正”的人。 所以,其結果,“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徵格而死者,
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走正道;行正義,也就是正常的命運;相 反
,如上所說,犯罪而死,則死於非命,不是正常的命運了。
由此可見,在孟子這裡,命運的確沒有什麼神秘,不過是順 其自然,順其正理
罷了。
就一般情形而論,說到命運,二十歲以前的青少年不會有什 麼感覺,無動於衷
。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青年人多半對命運不 屑一顧或者持否定態度,因為他們青
春煥發,生命力蓬勃向上,對 自己,對前途都充滿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陽都有所
不同,每天 的生活都有新的內容,奮發向上是他們生命的主旋律。四十歲以 上可就
不同了,所謂人到中年,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論語·為
政》)但對於現代人來說,“不惑”與“知天 命”似乎是緊緊聯絡在一起的,一旦
“不惑”,也就“知天命”了; 或者反過來說,正因為“知天命’了,才談得上“
不惑”。其實, 孔子自己也說過:“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論語·子罕》)可見,四十、五十的確是個劃分不清的年齡段. 或許個體的情況
有所不同,對有些人來說,知天命要早一些,對 有些人來說,則要晚一些,而這又
決定於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與 境遇。總起來說,人到中年萬事休,命運的影子也就
不知不覺地 爬上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