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破解百年石油大戰迷局:石油陰謀 > 第7部分

第7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雙人方塊求生,性感蘿莉終成嬌妻斬神:我虛無代理人,只想擺爛三角洲行動之第三次世界大戰鳴潮:帝皇鎧甲,合體!虛擬網遊,重生無敵慕名尋來高武:從末世開始星漢燦爛之我自逍遙輪迴遊戲:開局核平霓虹島國!她,還這樣?綜漫之登神長階火影:宇智波家的團寵大小姐無限:釣系白月光男主他白切黑網遊天龍之我為逍遙如懿傳:我要的豈止是中宮之位骨癮謀虎記大唐醫女:穿越後我開掛了率土:屬於我的故事四合院:劉家長子劉光齊

生。由於對1914~1918年戰爭的記憶仍然是令人痛苦的,許多英國民眾支援“綏靖政策”。

沒有人想要再發生一場歐洲戰爭,所以,當1936年3月德國派遣軍隊進入已解除武裝的萊茵蘭地區(萊茵河左岸地帶)、然後於1938年3月12日入侵奧地利時,沒有一個國家對此採取任何行動。張伯倫會見了希特勒,希特勒向他保證,除了從捷克斯洛伐克奪取種族上屬於德國的蘇臺德地區,他沒有進一步擴張領土的野心。1938年簽署的《慕尼黑協定》被譽為“共享世界和平”。

然而,到1939年夏天,德國軍隊侵佔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那時德國正在向波蘭邊境擴張勢力。英國和法國都承諾要保護波蘭,並且在德國入侵兩天以後,即1939年9月3日對德國宣戰。

戰爭在歐洲爆發以後,在世界的另一邊,來自美國、英國和東南亞地區荷蘭殖民地的石油航運仍然在穿越太平洋繼續運往另一個軸心國——日本。在華盛頓,這對羅斯福政府來說是一個讓美國越來越進退兩難的窘境。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當時和後來都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石油隨後就被用在對美國士兵的這場戰爭中,為什麼美國還要繼續給日本供應石油呢?

到20世紀初,日本社會分裂為傳統和快速現代化兩派。對空間和原材料的需求,以及受到西方列強入侵其傳統勢力範圍的羞辱,1905年日本開始向俄國邊境擴張,於1910年吞併了朝鮮,1931年侵略中國東北。

日本自然資源匱乏,石油供應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其80%的石油是從美國進口的。在其入侵中國東北以後,獲得了更多的土地、煤炭、鐵和其他自然資源,但日本甚至更依賴於美國。日本尚未做好與蔣介石領導的軍隊作戰的準備。即使日本人控制了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南京,游擊隊的活動實際上也讓他們無法控制中國的農村地區。

日本人很快就明白了一點,即儘管開發了合成燃料技術,他們要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還是需要保證其石油供應。(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侵略中國的日本人不知道他們就在位於哈爾濱西北部的1959年才被發現的儲量巨大的大慶油田的正上方。)

美國標準石油公司供應給日本的石油量並不大,但日本將所有這些石油都用在了軍事上。其高度機械化的海軍艦隊和陸軍要麼必須依靠美國的石油供應,要麼必須把目光轉向南方的英國殖民地緬甸、美國控制的菲律賓群島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油田。

早在1934年石油禁運就被談到過,這可能會嚴重挫傷日本。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和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佔有日本市場60%的份額。但《石油工業法》(Petroleum Industry Law)的提出,使得日本政府獲得了控制進口的權利,以這兩家公司為首的各大石油公司開始呼籲石油禁運。亨利·德特丁和沃爾特·蒂格爾都希望,僅僅石油禁運的建議就足以讓日本政府屈服。

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決戰(2)

相當明顯的是,日本的目的是為戰爭做準備——外國公司在這個國家做生意的條件之一,是要維持6個月的石油供應超過或者高於正常的商業水平。然而,當時科德爾·赫爾說,儘管日本襲擊中國城市激怒了美國公眾,尤其是1939年5月日本大肆轟炸重慶,但美國還是不願意支援石油禁運。

美國為什麼不願意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呢?對富蘭克林·羅斯福及其政府來說,這是一個“霍布森選擇”:要麼在日本蹂躪中國並可能準備發動更廣泛戰爭的時候允許日本儲備石油,要麼切斷石油供應驅使日本侵略東南亞地區。對陸地和原材料的需求是日本推行擴張政策的一個因素,就和這個國家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一樣,不過日本最需要的是石油。美國駐東京大使約瑟夫·格魯(Joseph Grew)強烈反對制裁,他認為,日本不會聽命於西方,為了不丟面子,日本可能會不擇手段。

自1939年以來,美國政策直接與日本的擴張意圖相違背。而且,看起來似乎是美國有能力制止日本,拒絕給其供應石油,不僅如此,到了1939年,顯然日本和美國隨時都可能發生戰爭。早在1934年,日本就曾經表明,它要儲備石油,當時,日本推出了新的立法,迫使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和其他跨國石油公司在日本國內儲備更多的石油以備日本所需,否則,它們就別想在日本做生意。日本已經開始把目光轉向南方,問法國維希政府能否派軍事代表團訪問法國殖民地印度*。附近的幾個盟國的殖民地都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灌籃高手之中華風暴開口說愛 網王蓋世狂龍小迷糊與大情聖絕念還愛新娘博物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