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然後惡性迴圈,為富不超過三代,這正是“不仁者不可以長處樂”的現象,所以孔子要我們無論“處約”或“處樂”,都要懂得“安仁”、“利仁”,是多麼有道理啊!
。 想看書來
論語卷·論仁愛(6)
(十四)
子曰:“苟①志於仁②矣,無惡也。”(《里仁》第四·四)
章旨
孔子勉人立志向仁。
註釋
①苟果真。
②志於仁立志向仁。
析論
一個人若能全心全意以“仁”為行道的依歸,那麼他的行為因有“仁”做標準,自然不會做出惡事。
仁者愛人,仁者有不忍人之心。一個處處有愛心的人,所行以愛為念,以愛為鵠的,自然不會與惡為伍了。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話的積極意義可以和本章的主旨相互驗明。歷史故事中的“周處除三害”是極好的例子,一旦周處決心為民除害,就是“志於仁”的表現,他經此而成為善人,自然“無惡矣”。
希望社會上所有的人,都能謹記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不僅個人可以無惡、無愧於天地父母;社會國家也必然臻於和睦安樂的境地。
問題與討論
1。 試舉史實為例,說明哪些是“殺身成仁”,哪些又是“求生害仁”的事例,分享你的感受。
2。 對於“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你較欣賞哪一種,理由為何?
3。 孔門弟子問仁,孔子為何沒有固定答案?這會讓人無所適從嗎?
4。 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似乎一點也不難,可是為什麼孔子不輕易以仁許人呢?
論語卷·論孝友(1)
一、論孝
本單元共選錄九章。
百善以孝為先,孝為行仁的根本之道,因此首先以《學而》篇第二章有子的話發端。《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體、四肢、頭髮、面板,是父母生下我們而有的,所以不敢毀傷它,注意保護它,這是孝道的開端。)因此後列《泰伯》篇第三章,說明曾子愛惜身體髮膚,以克盡孝道之義。接著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弟子問孝各章,以見孔子論“事親之義”在於“不辱其親”、“不辱其身”、“敬親”、“愛親”、“微言勸諫”。至於《里仁》篇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學而》篇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則是針對年歲較長的為人子女者來說的。
(一)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務本⑤,(新浪讀書獨家首發)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⑦,其⑧為仁⑨之本與⑩!”(《學而》第一·二)
章旨
有子勉人力行孝悌之德。孝悌是為仁的根本。
註釋
①有子姓有,名若,魯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三歲。
②孝弟善事父母兄長。弟,音tì,同“悌”。
③鮮音xiǎn,少。
④未之有也沒有這樣的事。
⑤務本專心致力於基本工作。務,專力。本,指孝悌。
⑥本立而道生根本樹立了,實踐仁的途徑就由此而生。
⑦也者也,助詞。者,語氣詞,表示提頓語氣。
⑧其應該是。表示推斷語氣的助詞。
⑨為仁實踐仁德。
⑩與音yú,同“歟”,相當於白話的“吧”。
析論
仁道寬廣,不易把握。若能從淺近處體會、著手,就比較容易收效。有子使人致力實踐孝弟之德,即是指點學者,從切近處把握實踐仁德的方法;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日益洋溢於生命之中。
實踐孝弟之德,心性必然純和溫厚。日常生活中,事奉父母,或與兄長相處,言行舉止也自然循規蹈矩,合情合理,不致有冒犯的舉動和暴戾的傾向;當然,也不會違法犯紀,從事非理性的活動了。
無論君子涵養德性,或是官員施政臨民,都應重視孝弟之德。孟子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人人親愛他們的親友,尊敬他們的長輩,而後天下太平。)又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堯和舜的治國之道,最根本的是推行孝道和悌道罷了。)古聖先賢更是強調“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這些見解都說明了“孝弟是為仁的根本”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