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理。
有人動輒因為細故,冒犯長上;或鬥毆、犯法,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世人不能體認、實踐孝弟之德,不能涵養仁心天理,或許就是造成這些亂象的根本原因吧!
(二)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①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②而今而後③,吾知免夫④!小子⑤!”(《泰伯》第八·三)
章旨
曾子訓勉門弟子愛護身體髮膚以克盡孝道。
註釋
①啟開,此處指揭開被子。
②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懷著恐懼戒慎的心情,就像在深淵的旁邊,生怕墜落;又像走在薄冰上,唯恐陷溺。戰戰,恐懼。兢兢,戒謹。語見《詩經·小雅·小旻》篇。
③而今而後如今以後。前“而”字,是“如”的意思。後“而”字,是關係詞,同“之”。
④免夫免於毀傷。夫,語氣詞。
⑤小子指門弟子。
析論
曾子一向主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為基本孝道。因此在年老病重、彌留臨終之際,讓隨侍在側的弟子掀開衾被,檢視手足四肢;並且反覆叮嚀警醒,示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善事父母之道,言教與身教同時展現,可謂極高明的教孝之方。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論語卷·論孝友(2)
子女的形體、生命,莫不來自於父母,可以說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因此做子女的人,要珍惜五官、四肢,涵養生命、精神,千萬別做無意義的殘毀,和無價值的犧牲。這就是“不敢毀傷”的道理。有些血氣方剛的人,(新浪讀書獨家首發)為了逞一時之意氣,或與人鬥狠,或殺人,或自殺,不但傷身,而且喪德,嚴重違反了“戰兢自惕,臨深履薄”以克盡孝親之道的真義。
至於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忠孝雙全,捨生取義,像文天祥的正氣長存、史可法的節烈可風,皆能體現至仁至義,延續道德生命於無窮,實踐了最高的孝道。《孝經》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做人處世,有名聲傳遺後世,以顯榮父母,這是孝道的終極表現。)可做如是觀。
(三)
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②。”樊遲御③,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④。”(《為政》第二·四)
章旨
孔子指出實踐孝道,無論生養、死葬、追祭,都不可違背禮。
註釋
①孟懿子姓孟孫,名何忌,諡懿,孟僖子(仲孫貜,貜,音jué)的兒子,魯國大夫。
②無違事奉雙親,不違背禮。
③樊遲御樊遲為孔子駕馬車。
④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時,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要依循禮;父母去世後,辦理喪葬,要合乎禮,祭祀也要合乎禮。
析論
子女克盡孝道,應體現禮的精神。古代禮儀有一定的差等,不同身份的人各有應守的禮法,不容僭越。
春秋時代,魯國的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大夫之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代,位高權重,經常僭禮;有時使用魯公諸侯之禮,嚴重違反禮制。孟懿子屬於仲孫氏這個家族,其家族成員中,事親之際,或許有些僭越禮制的言行,因此,孔子借孟懿子問孝的機緣,扣緊“禮”的精神,闡論實踐孝道之方。
父母在世時,子女事奉雙親,要和顏悅色,善體親心,不可做出違反禮制的事情,而陷父母於不義。父母去世之後,舉行喪葬、祭祀等儀節,更須謹慎將事,嚴守禮制。自始至終,莫不體現禮的精神。必須如此,才算克盡孝道。
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大夫之家,經常使用魯公諸侯之禮,僭越禮法,陷親於不義,固屬不孝。現代社會中,(新浪讀書獨家首發)喪祭之禮,鋪張奢侈,或僱兒童,扮演二十四孝;或以電子琴花車演清涼秀,唱流行歌,置禮法於不顧,無哀慼之心情,不知“無違”之旨,怎能克盡孝道呢?故知移風易俗,孝敬父母,應自遵守禮法做起。
(四)
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為政》第二·六)
章旨
孔子指點孟武伯,做子女的應該身心健康,不使父母擔憂,才算盡孝。
註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