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章旨
孔子言君子立身處世以義為本質,配合禮、遜、信三者去完成。
註釋
①義以為質即“以義為質”,意謂“用義來做本質”,質,本質。此下三句,句法相同。
②行實踐。
③孫今作“遜”,謙遜。
④成完成。
析論
一個人立身處世,以義為基礎,都以是否合乎正義公理為依歸,而且行為合乎禮法,態度謙遜,誠信可靠,這種人當然是君子。
但是很多事情處理的時候,容易產生出入,不是超過就是不及。譬如一個重義的人,通常都會理直氣壯,以為禮法是小節,甚至認為自己的想法見解正確而排斥異己,態度不能謙虛;只有君子,才能理直而氣和,謙遜而有禮。至於誠信,更是做人的基本守則,心能真誠,自然言而有信,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就是這個道理。
但要成為一個君子,要靠努力實踐來達成,文中“行之”、“出之”、“成之”,都是實踐的功夫,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假使我們能以孔子所告誡的作為座右銘,不但可以成為溫文儒雅的君子,也能成為到處受歡迎的人。
(九)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臨大節③而不可奪④也。君子人與⑤?君子人也。”(《泰伯》第八·六)
章旨
曾子讚美君子之大氣節。
註釋
①託六尺之孤受前君遺命輔佐幼主。周制六尺約今一百三十八厘米。六尺之孤,未成年之孤兒,指幼主。
②寄百里之命指託付國政。寄,託付。百里,指諸侯國。命,政令。
③大節指國家存亡、個人生死的重要關頭。
④奪動搖,改變。
⑤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 析論
《論語》中的“君子”,大致有兩個意義。(新浪讀書獨家首發)一為在位的人,二為德行高尚的人。通常在位的國君或臣子,都要是德行高尚者,本章所指的君子,是指德行高尚的臣子。
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現代不同,在君主世襲制度下,“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表現了忠於主上,擅於政事的德與才,尤其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為利害而改變志節,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曾子以為這種人是真正的君子。
論語卷·論修養(11)
孟子曾經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惑亂他的心志,貧賤不能移易他的心志,權勢不能屈壓他的心志,這樣的人就是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當然也是君子,“臨大節而不可奪”正是大丈夫氣節的表現。
周朝的君位是世襲的,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紀尚幼,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輔佐成王,代理攝政。管叔、蔡叔、霍叔忌周公,散佈周公將篡位的流言,周公乃避居東部,後來成王迎周公歸。三叔懼怕,挾殷之後裔武庚叛變,成王命周公東征,殺武庚,誅貶三叔,奠定東南。歸後改定官制,創制禮法,周之文物大備。最後周公還政成王,早年的流言不攻自破,周公真的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君子。孔子就以周公為做人處事效法的物件,時常夢見周公。孔子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篇)可見他對周公心儀的程度。
(十)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①:少之時,血氣②未定,戒之在色③;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④。”(《季氏》第一六·七)
章旨
孔子言君子少、壯、老三時期所應戒慎之事。
註釋
①戒戒慎警惕。
②血氣血液及氣息,人恃以生者,此指精神氣性。
③色色慾、淫樂。
④得貪得。
析論
人生從生到死,依照生理、心理的變化過程,大致可分為幼、少、壯、老四個時期。幼之時,心智未開,一切都賴父母照顧。但是步入少年後,每一階段都有難題。少之時,由於生理上開始發育,於是產生了男女情慾,但是這時心理的成熟不足,假如縱其情慾,會影響身體的發育成長,甚至留下病根,所以孔子告誡我們“戒之在色”。到了壯年之時,生理的發育已經成熟,生命力最為旺盛,體力也最為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