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諧、善良。這才是“以直報怨”的真正意義。
人於我有德,(新浪讀書獨家首發)我們當然要以德報德,俗話說:“受人一滴,報以湧泉。”又說:“施恩慎勿念,受惠慎莫忘。”以德報德,社會日趨祥和:以直報怨,人人以此自警,不敢犯錯,這都是非常適當的;以德報怨,容易流於姑息;以怨報怨,容易流於澆薄,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至於以怨報德,那就是禽獸不如了。
(三)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第一四·一一)
章旨
孔子比較處貧富之難易,勉人當善其所處。
析論
孔子認為:雖然貧窮卻無怨氣,很難做到;雖然富有卻不驕傲,比較容易做到。這是因為貧窮者難免困於飢寒,所以有怨,若能無怨,誠屬不易;而富貴者衣食豐足,富貴而不驕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說是容易的。再就一般人而言,處貧難,處富易,是人之常情;貧而怨,富而驕,更是世人常態。其實玩味孔子本章所言,無論是“貧而無怨”,或者是“富而無驕”,都需要修養的功夫,只不過,功夫有“難、易”的分別罷了。唯有修養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寬闊的心胸,即使面對貧困,依舊堅守正道。像顏淵,雖貧而“不改其樂”,孔子讚美其“賢”,便是因為顏淵做到了“難”能之事,安貧樂道,而無所怨尤的緣故。
論語卷·論修養(7)
(四)
子曰:“放①於利而行,多怨②。”(《里仁》第四·一二)
章旨
孔子戒人勿唯利是圖。
註釋
①放依據。一說音fàng;放縱。
②多怨多取怨於人。
析論
利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問題是取利之前,是否應注意到“義”,如果不管義利之辨,一心只想到利,利就是那麼一份,每個人都想要,勢必你爭我奪,這樣當然會招致許多的怨恨。
再說天地間沒有兩利的事情,一邊有利,一邊必定不利,甚至受害。我得利,別人受害;受害的人當然心生怨恨,這也是必然的事。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求利,一切都以利為目標,如果一切行為都以利為目標,那就叫做“唯利是圖”,唯利是圖的人,也必定是負義的人,這種人只知自私自利,當然也必定是大家所怨恨的人。
今天社會上有許多唯利是圖的人,為達到私利,不擇手段,搶奪詐騙,貪汙受賄,凡此都必定招致民怨,危害國家,看到孔子這句話,應該有所戒惕才對。
問題與討論
1。 請討論“以德報怨”與“以直報怨”的異同。
2。 請比較“貧而無怨”與“貧而樂道”的境界。
三、論君子
本單元共選錄十三章,探討智德兼全的知識分子——君子,在學識、修養、行為準則、處世態度各方面應有如何的修養與表現。前三章系就弟子所問,論及君子注重言行一致、修身、內省之修養。第四至六章,乃孔子主動談及君子需具有通達眾務、不偏囿、不固執、自重自勉、文質兼備等各方面之學識修養。第七至十二章則在講述君子之行為準則及操守。第十三章是談論君子的儀態形象。
(一)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①。”(《為政》第二·一三)
章旨
孔子示子貢,君子注重力行,不尚空言。
註釋
①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把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
析論
“言行一致”,是孔子教育重心之一。本章是孔子告誡子貢能先做後說的人,才是一個君子。
現代是強調自我推銷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吹噓自己,甚至把話說過頭;其實腳踏實地做事,先做再說,(新浪讀書獨家首發)或者說了,就務必要做到,這樣才會受人敬重,才能成為君子。
孔子曾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期望自己說話慎重而做事勤快。)(《里仁》篇)又說:“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君子以光說不練為可恥。)(《憲問》篇)這都說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謹言慎行,要說到做到,這種主張,對於現代人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二)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②。”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③。修己以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