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指導自己言行的原則,又是什麼呢?“恕”應該便是答案。唯有我們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才能發現如何的言行是合理、合宜的;才能注意自己的待人處世,修正自己的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真是簡約而又具體可辦的原則,懷此一念以行世,必能寡過進德了。
問題與討論
請介紹自己的“座右銘”,試說體會,以與同學分享。
三、言行
人類由思想到語言,由語言到行動,都有距離。所以有人想得到,但是說不好;有人說得出,但是做不到。人的言語要能成就人群,而不是賣弄小慧;說出的話一定要能做到,實踐時一定要全力以赴;寧可做而不說,不要說而不做。
(一)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①,難矣哉!②”(《衛靈公》第一五·一六)
論語卷·論法語(4)
章旨
孔子告誡人們:群居交談,應以義理為內涵。
註釋
① 小慧小聰明。投機取巧、行險僥倖的小聰明,對於德行修養反而有害。
② 難矣哉難以進德有成。
析論
人類群居,相摩以善,循規蹈矩,則漸漸養成敦厚質樸的習性,道德修養日新又新,就會走到至誠至善的路子去;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則會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性,道德修養日趨澆薄,就難以成德成事了。晉代名士好為清談,在後人的眼中,許多都是言不及義、好行小慧的話,所以難成大道,甚至於還被譏為“清談誤國”。年輕學子在學校的聊天,也很容易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雖然不至於有什麼害處,但是大好時光流逝,德業沒有長進,也是一種相當大的損失呀!
(二)
子張問行①。子曰:“言忠信②,行篤敬③,雖蠻貊之邦④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⑤行乎哉?立,則見其參⑥於前也;在輿⑦,則見其倚于衡⑧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⑨。(《衛靈公》第一五·五)
章旨
孔子答子張問行,說話忠誠而信實,行為篤實而恭謹,而且念茲在茲,時時不忘,自能通行天下。
註釋
① 行音xínɡ,指行事的原則。
② 言忠信說話忠誠而信實。
③ 行篤敬行事篤厚而恭謹。
④ 蠻貊之邦泛指四夷未開化之國。
⑤ 州里鄉里。指已開化的中國。周代制度,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裡。
⑥ 參陳列、呈顯。
⑦ 在輿在車上。
⑧ 倚于衡靠在車轅前端的橫木。衡下有軛,所以叉馬頸。
⑨ 紳腰部的大帶扎束後,剩餘下垂的部分。
析論
說話忠誠而信實、行事篤厚而謹慎,這是與人相處,可大可久的最基本的原則,即使在言語不通、文化發展程度較低的蠻貊之邦也都行得通;相反地,說話不忠誠信實、行事不篤厚謹慎,雖然在鄉里之間也是行不通的。郭子儀單騎退敵,靠的就是忠信篤敬啊!
《子路》第一三·一九:“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與本章章旨相近,可以參看。
(三)
子曰:“君子欲訥①於言,而敏②於行。”(《里仁》第四·二四)
章旨
孔子論君子對言行的態度。
註釋
① 訥講話謹慎而不輕率出口。
② 敏勤敏。
析論
言與行,是人類社會中很有趣的兩種行為。一般而言,話多的人,動作就少;動作快的人,話多半也少。俗話說:“滿瓶水不響,半瓶水響叮噹。”正是這個道理。人生時光有限,花在講閒話上,做正事的時間就少了。況且言多必失,反而害事。
說話容易,所以一般人容易輕忽;做事困難,所以一般人容易怠惰。孔子勉勵我們要“訥於言而敏於行”,正是要我們革除這樣的弱點。但是,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也只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著一“欲”字,正說明其困難,以見君子時時以此自惕。
(四)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一四·二七)
章旨
孔子論君子對言行的態度,以言過其行為恥。
析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