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頁)
人的腳也得順便滅成小腳;再後來“治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然後中華沉淪……
司馬等人聽得若有所思,如振聾聵,心底一點亮光閃爍。
俄而司馬錯大笑:“子羽醉矣!”
呂飛知是關愛之意,雖說此時皆非外人,但難免以後不注意為小人所乘。當前學界抱殘守缺者眾多,比如今者聽得這一番話便不知會為呂飛加多少袢子。
呂飛淡然一笑:“呵呵,失禮了。”
司馬錯溫和道:“無妨,隨意。”轉頭吩咐道:“取醒酒湯來。”
醒酒湯酸酸甜甜的,取的未熟的小果子,有醋和蜂蜜,倒是爽口。
繼續,漫談淺飲。
許久,司馬錯放下酒器,正色道:“近日收到一信,本匈奴一與我大漢親近部族難事,請吾援手。本頗有疑難,今幸遇子羽,學識、韜略皆上上之選,我欲交付子羽,子羽其有意乎?”
注一:詩經,邶風,式微。
注二:詩經,邶風,柏舟。
注三:莊子,養生主。
注四:類似卦象、謎語、童謠的帶有預言意味的話,如“大楚興,陳勝王”,“代漢者當塗高”之類。
………【第十七章 匈奴】………
呂飛恭手正容道:“願聞其詳。”
司馬錯一揮手僕婢無聲有序地將盤盞撤下,又流水般將一眾器具順序擺上,水汽嫋嫋,呂飛知道,這是要煮茶(這時候,茶還是“荼”,直到唐時猜有了專用字“茶”,為行文方便,以後統稱茶)了。
自初次嘗過這時代的“茶”後,呂飛真是喝不慣。
這時代的茶葉是碎的,講究的事先添置香料,將茶葉壓制成團餅狀。喝時是要煮的,加薑末、細鹽、香料或者蜂蜜什麼的不等,成渾濁的湯狀,故稱“茶湯”。這方式倒是和後世歐美“下午茶”有些相似。
神農嘗百草,中毒,得茶立解。這時代茶品種、產量的稀少,炮製工藝的不成熟,註定了作為上層人士調理腸胃、養生保健的奢侈品。難怪要新增佐料,其實就是作為類似後世的“藥膳”什麼的來用嘛。
可就是這樣,也不能讓來自後世,遍嘗綠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紅茶几大茶系十大名茶的呂飛可以如飲甘露般喝下這如中草藥般的“茶湯”。
司馬錯注意到次喝茶時呂飛不經意的一蹙眉,當然不會以為呂飛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奢侈品”,而是想當然以為是茶品太劣,心下慚愧,如今麼……
司馬錯注視著侍女熟練地斟茶――這時沒有成熟的茶藝,連後來團餅茶時代高衝低泡調茶花鬥茶也沒有,隨意倒、喝就行了――滿意的向呂飛相邀:“子羽,嚐嚐這新茶,可花了老夫好一番工夫才求來的。”
呂飛心下苦笑,老大,不論新不新茶,就這煮的我不慣啊,茶的清香氣全被亂七八糟的東西遮掩了,再說,這煮的,茶的效用也被消磨好多吧……
若無其事地品咂――好麼,一躍就越後世瓶裝茶飲料嘛,瞧這味道,酸甜鹹,齊活了!
微笑:“尚好。”
司馬錯呼了一口氣,笑:“子羽家世貴胄,不似老夫少得此珍物――聽聞皇后兄,河南尹何進,南陽鄉中有一大茶園,進極喜茶,每日數飲,每次可連飲十數碗――可惜老夫僻處北地,茶樹不生。”言下甚是羨慕、唏噓。
呂飛不禁失笑,呀,聽這麼說,何進倒真是牛飲了。不過也難保沒有炫耀的意思――何進屠戶出身,粗通文墨,靠皇后妹妹得以倖進,“鴨梨”肯定很大――這奢侈品的玩意,老子要多少有多少,想怎麼喝酒怎麼喝!
本想說寫什麼,又覺得沒意思。誰說茶只能細品不能牛飲了?你要這麼說別人,別人反倒可能說那才爽快,不似你那麼故作風雅。呵呵……呂飛搖頭。
司馬錯奇道:“子羽有何心事?”
呂飛一滯,“呃,無他,只是想起家中,略有所感。”頓了頓,索性說開了吧……
帶著悠然遐想的語氣:“昔時吾祖上採巴蜀、楚地、吳越等茶種帶赴海外,按炮製不同,分綠茶、黃茶、白茶、黑茶、青茶、紅茶,最優者十種,曰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其他名品若干。
飲茶須得茗、水、器、藝、境合一,否則徒然無味。
茗者,即選前述上品,封存嚴密,取出香味、色澤、品相皆優者,置精製各種茶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