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事要注意時間(時機)和地點等客觀條件。“事以時舉”,“動靜”、“開闔”、“取予”,“必因於時也,時而動,不時而靜”(《管子&;#8226;宙合》)。韓非說:“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事異則備變”。他以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誡治理國家者不可是“守株之類也”。
(7)對策
“運籌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史記&;#8226;高祖本紀》)說明在治軍、治國、治生等一切競爭和對抗的活動中,都必須統籌謀劃,正確研究對策,以智取勝。研究對策有兩個要點:一是預測,二是運籌。
《孫子》認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管子》主張“以備待時”,“事無備則廢”(《管子&;#8226;霸言》)。治國必須有預見性,備患於無形,";唯有道者能備患於無形也";(《管子&;#8226;牧民》)。范蠡認為經商要有預見性,經商和打仗一樣,“知鬥則修備”,要善於“時斷”和“智斷”,比如要預測年景變化的規律,推知糧食供求變化趨勢,及時決斷收購和發售。他提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待乏”原則,要觀察市場物價變動,按“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的規律,採取“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購銷決策(《史記&;#8226;貨殖列傳》)。
(8)節儉
我國理財和治生歷來提倡開源節流、崇儉拙奢、勤儉建國、勤儉持家。節用思想源於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張“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8226;述而》)。墨子說:“其財用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墨子&;#8226;節用上》)。在治生方面,節儉則是企業家致富的要素。司馬遷說:“薄飲食,忍嗜慾,節衣服”,“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史記&;#8226;貨殖列傳》)。
(9)法治
我國的法治思想起源於先秦法家和《管子》,後來逐漸演變成一整套法制體系,包括田土法制、財稅法制、軍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場法制等。韓非在論證法治優於人治時,舉傳說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親,親自解決民間的田界糾紛和捕魚糾紛,花了三年時間糾正三個錯誤。韓非說這個辦法不可取,“舜有盡,壽有盡,天下過無已者。以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如果制定法規公之於眾,違者以法糾正,治理國家就方便了。他還主張法應有公開性和平等性,即實行“明法”、“一法”原則。“明法”就是“著之於版圖,布之於百姓”,使全國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各級政府官員不能遊離法外,“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韓非子&;#8226;有度》)。
【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HR)一詞由“管理學之父”彼得&;#8226;德魯克(Peter )於1954年的《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
從宏觀的、統計的角度考察,人力資源是指全部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總和;而勞動力資源則是人力資源中處於勞動年齡的人口總和。我國現行的勞動年齡為男子16~60歲、女子16~55歲。
從微觀的、使用的角度考察,人力資源是指能夠推動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依附於勞動者身上的綜合素質(知識、能力、道德、勤奮、心理和身體)的總和。企業中的人力資源是能夠推動企業發展、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內部員工的綜合素質的總和。
與物質資源相比,人力資源的個性特徵包括:
(1)再生性:人口、勞動力、勞動能力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可以再生產;
(2)時代性:所處時代的社會發展水平(經濟、文化等)從整體上影響和制約著人力資源的成長過程和素質;
(3)能動性:能夠主動配合開發和管理,或進行自我開發、自我管理,主導、支配其它資源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4)時效性:儲而不用就會錯過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機;
(5)消耗性:閒置的人力資源仍然要消耗其它資源以維持生存;
(6)持續性:可以持續開發,不斷充電,即“學到老、活到老”;
(7)流動性:可以在崗位、單位、地區、國家之間流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