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在應試教育的思維下,這些所謂尖子生的家長根本就不懂得教育為何物,也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他們其實是用自己子女的成績來滿足自己狹隘的虛榮心!
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或許是眼界的開闊,父母越來越注意在綜合素質方面對我們的培養了,母親的原話是,“你們可以不成才,但是必須成*人。”在學習上似乎對我們沒有太大的要求。
但是我覺得母親真的很狡猾,這個話說得實在太天才了,一個人如果懂事了,會不懂事地不學習嗎?
或許在這個年代的人都無法擺脫這一點吧,我不是也一樣嗎?因為我知道我只有取得好得成績才能得到我想要的自由,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有些事我能想通,但是不表示其他人也能想通,要做一些事在這個年代還是尖子生的身份比較安全一點。
不過,我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成為應試教育下的犧牲品,即使我們擺脫不了應試教育,那他們也要給我帶著這個腳鐐跳出美麗的舞蹈來!
我慢慢回想曾經組織參加過的各項活動,看過的各種書籍,想著有沒有什麼可以借鑑的?
我曾經組織過大學生參加義務家教,走進初中課堂,走進社群,與學生面對面。那個時候,國家教育部門正致力於推進一種新課程標準的普及。
實際上,那種新課程標準便是適應先進的現代學習方式進行的變革。從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究竟什麼是適應時代需要的現代學習方式。
我覺得或許為自己的夥伴們找到了一條合適的道路,一條在現在的教育制度下培養自己自己研究性學習的道路。
研究型學習關鍵是需要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問題性。
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要特徵,它對應於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二者在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和要我學。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要我學則是基於外在的誘因和強制。
獨立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核心特徵,它對應於傳統學習方式的依賴性。如果說主動性表現為我要學,那麼獨立性則表現為我能學。
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持個性的體現。實際上,有效的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的,沒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統一方式,對某個學生是有效的方式,對他人卻未必如此。
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僅僅屬於認知、理性範疇,它已擴充套件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展的過程。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儘管學生學習是需要感知的),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
微微一笑,想起以前做的那些課題研究了,自己怎麼這麼笨,就忘了自己曾經策劃的那些活動呢!
其實很想和大家進行一個交流,不過我的時間總是太緊了,只好在晚上在文章以後留言了!
你們,你們是否在進行研究型的學習?
………【刺激(三)】………
以前曾經策劃過一個活動,給學生一些課題,由學生自己研究,調查,最後寫出論文,參與答辯……
這個活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呢!
當時就有老師對我們的活動進行讚賞,說什麼最能體現出現代學習方式要求的便是研究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我們此次的活動就是激了同學們的興趣,並且對同學們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什麼”要由你自己選擇;
在研究性學習中“怎麼學”要由同學們自己設計;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到什麼程度”要由同學們自己作出預測和規定。
似乎很有趣的樣子,不過後來由於我去北京住會了,所以後來這個活動究竟如何,我也不是很清楚了,不過那些題目可都是我參與擬定的,呵呵,我現在還記得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