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大,以至生命之日隕落。”好的朋友能夠幫助人進步,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事實。
父母們都盼望孩子健康成長,但是,什麼樣的孩子能成長得好呢?留心一下,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孩子與同伴和諧相處,就平安健康,孩子沒有朋友則容易發生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1996年調查發現:
雖然72。6%的父母表示:“我希望孩子和他喜歡的人交朋友。”甚至79。8%的父母表示:“我願意孩子邀請他的朋友們到家裡來。”但是,75。8%的父母表示:“我對孩子選擇朋友有嚴格要求。”81。6%的父母表示:“我要求孩子選擇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64。9%的父母表示:“我不願意孩子有較親密的異性朋友。”45。3%的父母表示:“為了學習,我要求孩子減少與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表示:“怕孩子學壞,所以我嚴格限制孩子交朋友。”
可見,父母對於孩子的朋友的標準是以學習為主要參照,對於孩子的交友有一定的限制,為此孩子們有一肚子的苦水。
廣東惠陽縣的一位女孩來信說:
我的父母很怪,他們對我的朋友總是特別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學交朋友,需要經過他們的“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講話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靈活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乾脆免談。你瞧,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我還能有朋友嗎?
一次歷史考試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班上的兩位男生同路,誰知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卻問我:“和你同路的那兩個戴眼鏡的人是誰?你在左邊,他們兩個在右邊?”我真受不了媽媽這種詢問的態度,但我沒有別的辦法,因為在他們眼裡,我已經是個心裡有秘密的半大不小的人了。
還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的路上碰見兩個同年級的男生,大家平時都挺熟的。那天,他們說想到我家去聊聊,順便認一下門。我答應了。雖然我知道父母將會怎樣為難我,可我還是帶他們到我家了。路上我跟他們說,要他們對我父母說他們是我的同學,是來找我借書的。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罵,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到了我家,還好,父母還算給我面子,沒有當時把他們趕走。但是,爸爸不時地到我的小屋裡來看看,其實他是來監視我們的。那兩個同學也覺得很彆扭,沒坐一會兒就走了。
我把他們送出門,剛回到家,爸爸就鐵青著臉問我:“他們是幹什麼的?”我說是我的同學。他又問:“跟你是一個班的嗎?”我說不是。爸爸又說:“那你怎麼把他們招引來了?”我當時就忍無可忍,什麼叫“招引”啊?爸爸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來挖苦我?
那一天,我不知道我是怎麼上床睡覺的。
父母們可以想一想,在您的家裡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您是否給孩子的成長提供過一些與夥伴交往的機會?我的教育建議是:
瞭解自己的孩子,根據情況選擇朋友。父母要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如孩子有什麼優點或不足?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朋友不好,不是好朋友,應該和孩子一起仔細分析孩子的朋友到底“壞”在哪裡。王寶祥老師曾經在《少年兒童研究》給大家支招:一般情況下,父母眼裡的“壞”,大多可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學習成績不佳,沒有什麼品質問題;二是學習成績差,又有不遵守紀律、貪玩、曠課等行為;三是學習、紀律不好,還有抽菸、打架、引逗異性等劣跡;四是劣跡行為嚴重,甚至有輕度違法行為,如小偷小摸、少量騙錢、劫錢等行為。對於前兩種情況,不能說是“壞”,而是有缺點,有一定的錯誤;第三種錯誤多一些,嚴重一些;第四種問題比較嚴重,但與社會上成年人中的壞人還有區別。這時,父母應該要尊重孩子,同時又給孩子指出,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讓孩子作出選擇。
見見孩子朋友的父母。父母可以和孩子朋友的父母接觸一下,藉此瞭解孩子朋友的家庭。從他的家庭和父母身上,您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朋友。您也可以建議兩個家庭共同開展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活動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把孩子的朋友請到家裡來。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請到家裡來,讓孩子們在父母的指導下做遊戲,也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做飯。這樣,父母不但可以瞭解孩子的朋友,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指導孩子們的行為。
與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行為原則。孩子們判斷是非的能力畢竟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著孩子。因此,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