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文章。在家庭教育中,父教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這是很多為人父母者都有深刻感受的。問題是,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父教呢?
一位名叫蔣英姿的學生寫的作文《要爸爸幹啥》。他寫道: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男孩是爸爸生的,女孩才是媽媽生的。昨天我的小姨在醫院裡生下了一個小弟弟,我才明白:原來男孩也是媽媽生的。那麼,要爸爸幹啥呢?
爸爸每天早出晚歸,一回家就懶洋洋地靠在沙發上看電視看報紙。他既不會燒菜做飯,也不會洗碗刷鍋,連被子也不會疊。他的髒衣服臭襪子全是媽媽洗乾淨的。他坐在沙發上的時候還要把我們支得團團轉,給他倒茶拿菸灰缸、端洗腳水、遞拖鞋。他看到掃帚倒地也不會去扶一下子。可他對我們說一定要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時一點也不臉紅。他自己做不到的事總要求我們去做。他沒上過大學,他就千方百計地想把我們整入大學。他對我們的吃喝拉撒和喜怒哀樂從不操心,可他對我們的學習要求很嚴格,每天晚上都要檢查家庭作業,抽查白天沒有學過的課文,過不了關就別想睡覺。他平時寡言少語,但教訓起我們來卻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他從來就看不到我們身上的優點,也從來沒表揚過我們。有一回我考了第二名,只比第一少了1分,心想這回爸爸該滿意了吧!誰知他拿過我的通知書質問我好幾遍:“為什麼要比人家少了1分?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同樣長著一顆腦袋同樣一雙手同樣兩隻眼睛同樣兩個耳朵同樣從早到晚坐在教室裡,你為什麼就心甘情願比人家差?”我心裡不服氣,不就是差1分嗎?還有那麼多不如我的人呢,就會讓我比這個比那個,你自己為什麼就不比比人家?
爸爸從外面回來,從不像媽媽那樣為我們帶點小禮物,所以我們對他的來去也從不關心。媽媽外出一天,我們總覺得有一年那麼漫長,而爸爸出去幾個月我們都不會想他。他不在家的時候我們都不會想他。他不在家我們反而玩得更自在。
這個孩子的真實感受,值得廣大父親深思。她不喜歡父親,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的成長不需要父親的關注。
任何一個父親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人才,甚至成為一個傑出人物,往往把許多人生經驗告訴孩子,以至於成了嘮嘮叨叨的人。其實,你做了什麼比說了什麼給孩子影響更為深刻,因為孩子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的影響,而不是抽象的教育。
我想,父親對孩子的最大影響,在於生活態度和人格傾向。如果父母看書多,孩子往往看書多,孩子表現得會更聰明,能考出好成績;如果父母迷於電視或麻將,孩子則難以專心學習。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發生。
好父親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孩子崇拜的物件。孩子可以從父親身上潛移默化地培養出許多好的品質,有些品質還會使其終身難忘。
美國有一位非常努力的孩子,他的父親是一位政治家。在他9歲的時候父親參加了美國國會議員的競選,結果遭到排斥而落選。然而,他父親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很快又重新振作起來。那時,父親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當你身處逆境、面對挫折時,怨天尤人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追求。這樣的執著幫助父親實現了夢想,8年後,父親再次競選並獲得了成功。父親的成功教他懂得,失利是政治的一部分,但是一個人決不能因失利而消沉、痛恨或嫉妒他人;否則,一個人一生都將一事無成。後來,這個孩子考入了麻省理工學院,他一直為自己能有這樣的好父親而深感自豪。
如何做一個好父親,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我的教育建議是:
向孩子表達出你的關愛。只要是孩子都渴望父親能表達出更多的關愛。愛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父親的愛,就會感到安全、會相信自己無論在學習、生活、交友方面都會得到父親的支援和鼓勵。
為孩子的成功喝彩。孩子天性中有被父母誇獎的渴望。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孩子得到的誇獎一般都來自於母親居多,而父親對孩子的誇獎則相對少些。父親不能吝嗇自己的誇獎,能得到你的肯定和認可的話,孩子的自信、勇氣會更堅定。
對孩子信守諾言。沒有人願意受到欺騙,孩子也是一樣。父親特別要注意不要做出你明知無法兌現的承諾,但你做出承諾就必須去兌現。否則,你不僅會讓孩子失望,認為你是一個不誠實的人,他也會從你身上學會撒謊。
第四章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
2006年04月12日14:1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