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透過信賴和信任可保持家庭和社會關係。其中公平感的動態平衡是最深遠、最廣泛的關係現象的集合。因為,每一個家庭都有其傳統的行為模式,每個家庭成員都用它來衡量自己與其他成員所履行義務的程度。當不公平發生時,緊接著就應有補償。關係中的問題往往是公平的補償來得太遲或量太少,使關係中之一方感到不滿足而造成。症狀的發展可能代表了不公平感的積累。治療的主要原則是在家庭關係中建立或重建可信賴感,並著力於改造在家庭裡傳遞多代的、非建設性的關係模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443頁)
上面的論述是準確的,但太理論化了一些。若簡單明瞭一點說,好的親子關係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合作。父母與孩子之間好的代際關係,是一種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是一種真善美的關係,是讓人發自內心喜愛的關係,是促使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因此,好的關係本身就是好的教育。
坦率地說,我之所以堅信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首先不是因為有什麼深奧的理論依據,而是出自個人深切的生活體驗。回想20多年的家庭教育,我有一個重要發現,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糟糕,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失敗。眾所周知,父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親子關係的好壞和質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功或失敗。
對於女兒的教育,我最感到欣慰的不是女兒的成績,而是我們與女兒有著良好的關係——親切的、誠摯的、輕鬆的、民主的。
還記得2001年春天的一個夜晚,為了幫助女兒完成她的研究報告,我們全家出動,一起去採訪北京日本人學校的教師。日本教師驚訝地說:“上高三的孩子,還能與你們親密合作行動,這在日本很少見到!”
其實,平時在家裡我們更親切。女兒學習累了,會躺在我們身邊聊天,甚至會坐在我的懷裡,與我討論問題。有時,女兒還會大聲地自言自語:“老爸老媽,我愛你們!”
古人說,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情感的發展規律是互動的。我們瞭解孩子,尊重孩子,無條件地愛著孩子,她縱然是鐵石心腸,也不會無動於衷的。況且,世上哪有鐵石心腸的孩子?
當然,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會頑強地表現叛逆性,我們的女兒自然不會例外。碰到那種時候,我會以柔克剛,以靜制動。
譬如,某一天,上高一的女兒穿校服去上學,放學卻穿著肥肥大大的揹帶褲回來。妻一見,皺起眉頭,叫道:
“啊呀,真難看!從哪弄來的?”
女兒倚在門口,挑釁地看著我們,一句話也不說。一場爭論即將爆發。
我笑了笑,說:
“女孩子穿揹帶褲挺精神,只是肥了一點,改改就行了。”
女兒的火氣消了一些,過來與我們吃晚飯了,一會兒又說又笑。
飯後,我與妻散步時,她生氣地質問我為何不堅持原則。我說:
“一個16歲的孩子,自己用零花錢買了一件衣服,難道不比纏著父母給她買好嗎?兩代人的審美眼光不同,你怎麼證明你對她不對?誰都有個提高的過程嘛,何必互相苛求和指責呢?”
妻想想我的話有些道理,也就不再說什麼了。漸漸地,我們家中養成了平等協商或叫談判的風氣,凡事坐下來平心靜氣溝通一下,一般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
教訓也是有的。雖說愛子心切,可女兒也有鑽牛角尖的時候,雙方難免聲高,衝突升級。但是,事過之後彼此都後悔,慢慢也就吸取教訓,各自學會了剋制,都珍惜家庭中的和睦氣氛。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我的教育建議是:
父母不要和孩子一爭到底。有的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當面頂撞,和孩子吵起來的時候,孩子聲高我比你聲還要高。理智的做法是學會和孩子平靜地討論問題,並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去思考,不要把任何問題看得過於嚴重。只要是心中有數,就不必驚慌失措。
和孩子說話不要從問學習開始。我們經常發現,有些父母和孩子說話時說得最多的是關於學習方面的話:“作業做完了嗎?”“考試考了多少分?”對話從學習開始,這一起點就引起了孩子的反感,何談更深入地交流呢?
小心說的每一句話。有些父母經常在衝動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出一些重話,往往沒有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很可能你無心說的一句話就會傷害孩子,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