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能使孩子產生反感,必然會不同程度地破壞親子的關係。
請將“家長”的稱謂改為“父母”
2006年04月12日13:58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列印】【關閉】
2000年6月1日,我呼籲:請將“家長”的稱謂改為“父母”!我虔誠地祈禱,20世紀最後一個六一國際兒童節,成為“家長制”時代的結束之日,成為父母與孩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起點之日。這樣,才能真正迎來新世紀的曙光。
“家長”的含義是什麼?是家庭的統治者,是孩子命運的掌管者。這樣一個充滿封建專制意味的稱謂,與愛心無緣,與現代教育相悖,我們怎能容忍它氾濫於民主的生活?我們還要把它帶入新的世紀嗎?
當然,“家長”不完全等同於“家長制”,卻是“家長制”的主體內容。請看《辭海》第1023頁關於“家長制”的解釋:
家長制 家長擁有統治權力的家庭制度。在家長制家庭裡,家長握有經濟大權,居於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運。舊中國的家長制,在宗法制度下,以封建的法律、禮教、習慣,束縛家庭成員,維護封建財政,鞏固封建統治。新中國推翻了封建買辦階級的統治,廢除了家長制。
眾所周知,在許多父母的觀念裡,“家長制”依舊是根深蒂固的。媒體頻頻報道的未成年人受傷害事件中,相當一部分是父母對孩子的摧殘所致。前些年有青海小學生夏斐被母親活活打死一案,僅僅因為考試成績不是滿分;近期又有北京小學生王闖被母親打成重傷送醫院搶救等等。實際上,“家長制”並不侷限於父母所有,社會各界甚至一些教師也養成了惡劣的“家長作風”,如四川內江市東興區某小學一位老師,因有學生違反課堂紀律不肯承認,怒令全班85名學生集體下跪;西安市長安縣東大鄉西大村小學一位老師,用很燙的火鉗燙6歲女孩,就因為喊她沒有馬上答應。類似的暴力慘案舉不勝舉,精神傷害更是不計其數,可為何屢禁不絕,難道不值得人們深思嗎?
天下最愛孩子的人莫過於父母。哪個父母不願意孩子健康?哪個父母不渴望子女成才?問題是我們應當弄清楚,孩子怎樣生活才會健康?孩子如何努力才能成才?
在我們的多項全國性少年兒童調查中,有不少的發現值得人們思考。譬如,中國城市獨生子女家庭教養方式分為六種型別,即溺愛型、否定型、民主型、過分保護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是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採用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給予孩子一些自由的發展空間,時常與孩子討論對各種事情的看法,不斷肯定孩子的各種努力,鼓勵孩子走向成功。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較高,相應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慾望都比較強,容易形成敢想敢問敢幹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採用否定型教養方式則恰恰相反,父母經常批評和責打孩子,對孩子訓斥多於鼓勵。生活在這樣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一般都比較低。他們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總是甘居下游,不敢想不敢問更不敢幹,對自己的前途常懷恐懼無望之心。
我們已經步入資訊時代,孩子的優勢往往超過父母,他們影響父母的能力越來越強。不管成年人接受與否,21世紀已經成為了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明智的父母應當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而不能再故步自封地自恃“家長”的威性,不肯放下架子真誠地做好“父母”。
基於對兒童權利的尊重,基於大量悲劇的教訓,我以一個父親和兒童研究者的名義鄭重呼籲:文明人士行動起來,為改變“家長制”時代而奮鬥!
從歷史變遷的意義上講,“家長”二字猶如舊中國男人的辮子和女人的小腳,走向21世紀的人們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可是,極具強烈諷刺意味的是,“家長”一詞應用廣泛,約定俗成。譬如,家長會、家長學校、評選優秀家長等等。就連神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中,也有“責令其家長或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等字樣。不過,該法律提到“父母”字樣共九處,八處用了“父母”,僅一處用了“家長”。細想一下,此處“家長”改為“父母”有何不妥呢?聯合國於1989年透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條規定:“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兒童得到保護,不受基於兒童父母、法定監護人或家庭成員的身份、活動、所表達的觀點或信仰而施加的一切形式的歧視或懲罰。”中國政府於1990年8月29日正式簽署該公約,並經全國人大批准,於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