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脈硬化的程序。吸菸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肌肉的需氧量,引起冠狀動脈的攣縮,一氧化碳還會對血管的內皮細胞造成阻礙,使血液變得黏稠,加速血小板的凝集和黏著,妨礙血管的正常擴張。透過這樣的一系列運作,血管就會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並最終變得不堪一擊。
戒菸不僅可以阻止吸菸對動脈硬化直接產生的激化作用,還能改變上述的代謝情況。由於能夠有效地抑制動脈硬化的前進速度,所以,戒菸的好處可謂不計其數。
吸菸與肺癌的研究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有著悠久歷史的菸草在此之前都沒有形成危害的問題呢?
瑪雅文明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菸草的相關記載,因此,菸草的確可以稱得上歷史悠久。據說哥倫布從美洲給歐洲帶去了兩大禮物,一樣是菸草,另一樣是梅毒——儘管這個故事非常有名,但實際上,直到1845年以後,世界上才真正地出現了像現在這樣的紙捲菸。而後來香菸的大量生產以及在菸草公司的宣傳下使人們對吸菸習以為常更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情。
第一篇關於吸菸危害的記載是一位叫做米拉的德國研究人員於1939年發表的;直到1950年,世界上才出現了有關吸菸可能導致肺癌的相關報告。當時,世界最大的吸菸大國——英國的肺癌死亡率約為1/10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一數字幾乎為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0年後,卻猛增為1萬人——正是基於這個結果,部分研究人員於是著手調查原因,這才開始了吸菸與肺癌的相關研究。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人們才真正發現被動吸菸與肺癌的關係。
1962年,全世界發表了第一篇有關吸菸的報告《吸菸與健康》,在日本,更是在25年之後的1987年,厚生省才發表了《關於吸菸與健康問題的報告書》。從以上可知,人類歷史中的紙捲菸歷史其實非常短暫。
吸菸的理由
接下來,我們要著手戒菸。如果求快,越過本章而直接閱讀第4章“5天戒菸”也完全無妨,但讀過本章之後,戒菸的成功率會大大增加,因此,可能的話,還是希望大家在耐心地看完本章之後再開始著手戒菸。
人們為什麼吸菸呢?
要想戒菸成功,在瞭解香菸這個大敵的同時,還應當瞭解自己,真正地做到“知己知彼”。這就如同打仗,如果不清楚己方的軍隊數量和武器裝備,是不可能打贏敵人的。戒菸也是同樣道理,瞭解自己吸菸的原因才會讓戒菸更加事半功倍。
首先,要了解自己屬於哪一個型別,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時候吸菸,只有瞭解了自己的型別,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為什麼吸菸、戒菸時的問題所在以及堅持戒菸必須注意的要點,從而做到對症下藥。
請做如下測試,將每項問題的得分填寫到表裡的相應位置上。根據檢查專案的合計得分,就可以瞭解自己的吸菸型別了。如果各項的得分都很高,則應當歸於複合型的類別之中;如果總分超過11分,就表示該吸菸者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吸菸型別的判定與解說
刺激型
這是一個開始某項行為的第一步就要先吸菸的型別。“要想提神,首先就得來一支”,這一型別的吸菸者是為了提高精神的集中力、消除疲勞感而藉助尼古丁的刺激作用的。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深信“不吸菸就渾身乏力”,因此,該型別一般具有吸菸量大、煙氣吸入程度深的特點。
感覺型
從感覺上享受吸菸樂趣的型別。與其說他們在尋求尼古丁的刺激,不如說他們像小孩子玩火一樣,更享受吸菸的過程。一旦沒了香菸,就會被剝奪掉點火的動作以及看著煙氣嫋嫋升起的樂趣,因此,如果不吸菸,他們往往會表現得無所事事、百無聊賴,心情也會變得孤獨。這一型別的吸菸者由於動員了視覺、嗅覺、觸覺等五大感官的力量與吸菸結合,故而心理上存在著很大的依賴性,只靠藥物治療,很難成功戒菸。戒菸時,需要將這些感覺轉移到香菸以外的其他事情上去。
洗腦型
受到菸草公司宣傳引導的型別,他們對菸草公司製造出的吸菸形象缺乏理性的分析,容易偏聽偏信,憑著主觀印象走上吸菸的道路。然而,吸菸給人留下的那些“很酷”、“很男人”、“有獨立意志”、“成功人士”、“時尚感”的印象,不過是捲菸廣告植入人腦而製造的假象和噱頭而已。該型別吸菸者在戒菸時,必須瞭解自己被廣告洗腦的真相,改變以前的思維定式,拋棄一直以來對於吸菸的固有印象,同時還要不斷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