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制轉軌時期,新體制的各種法律、規範還不十分完善。從有關權力的立法上,有利於權力行使的立法多,而制約、防範權力濫用以及規定權力濫用責任的立法比較少。這種制度上的空隙與漏洞,使某些“官本位”意識強的官員利用制度空隙大搞權錢交易,“吃、拿、卡、要”。另外,面對社會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大款”、“富翁”,有些“官本位”者心理很不平衡,認為自己奮鬥了一輩子,經濟上還不如—個普通的個體戶,於是有的人便開始以權謀私。從查處的違紀、違法幹部來看,絕大多數人都具有“官本位”思想和權力慾極強的特徵。
角色的倒錯。領導幹部是否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位置,決定著對待事業、對待權力、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對於這個問題,如果僅從理論上和口頭上說,幾乎所有的領導幹部都能無一例外地給出一個正確答案:人民公僕。但是從內心深處,許多領導幹部並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位置,以至在實踐中時常不能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甚至把正確的角色位置完全搞顛倒了。
第十一章 領導幹部人格魅力的缺失及其主要原因與危害(下)
誰是公僕,誰是主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的領導幹部是人民的公僕,這是立黨立國之本。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黨的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是人民的公僕。”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告誡說,我們一切工作人員,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同志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兒子”之說,體現了一代偉人鄧小平的拳拳愛民之心,體現了共產黨員甘為孺子牛的坦蕩胸懷。劉少奇同志說,自己當國家主席,時傳祥做清潔工,都是為人民服務,都是人民的勤務員。人民公僕孔繁森把“一個共產黨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當做座右銘,並用畢生的行動去實踐。公僕意識,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黨的好乾部焦裕祿,他生前在群眾遭遇困難的時候,深入百姓家訪問,一位老農感激地問他是誰,他親切地回答:我是您的兒子!陳毅同志亦有詩云:“人民是我親父母,我是人民好兒郎。”
但是,有些領導幹部嘴上說一套,心裡想的是另一套。他們雖然口頭上說自己是人民的公僕,內心深處卻時時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人位置上。舊社會各級官員,常自稱為“父母官”,以示親民。他們對百姓是否真的懷有“愛民如子”的情感如何姑且不說,但他們“當家作主”主宰一切的淫威卻貨真價實,動不動就“迴避”、“肅靜”,張口就是“威武”之聲,生怕老百姓不知道他高高在上。在那樣的封建時代,官尊民卑,以官為本,有“父母官”之謂並不奇怪。現在我們的少數幹部,也把這套封建東西“繼承”下來了,雖然嘴上不說,但行動上卻往往以尊者自居。本是為人民群眾做了份內之事,也恨不得百姓感恩戴德,為之上表請功;有的“父母官”家長作風甚盛,總是覺得老百姓不聽話,動輒對他們頤指氣使,甚至不惜用行政手段強制老百姓執行自己的命令。視老百姓為“子民”,於是“公僕”的角色當然就演變成了“父母官”。在我們的幹部中之所以發生“反僕為主”、“自視父母”的事情,與幹部的“公僕”意識淡漠不無關係。他們習慣於在百姓面前我上你下,將自己視為庇佑百姓的“觀世音”,自然就要以“父母官”自居。在這種角色倒錯的理念支配下,“公僕”自視為“民之父母”而心安理得,“兒子”反成“老子”也毫不臉紅。
誰是真正的英雄?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這兩種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修正主義、唯物歷史觀區別於唯心歷史觀的重要界限,是劃分真假社會主義的分水嶺。在這個問題上,每一個領導幹部都會毫不猶疑地做出正確的回答。但一到實踐中,有些人就會背離這一思想,把自己放到英雄角色位置上,把人民群眾當做愚昧無知的阿斗,變成了“我是真正的英雄,而群眾是幼稚可笑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擴大。具有優秀精神品質的是少數人,而決定歷史結局的卻是廣大群眾。以英雄自居,就不相信群眾,不尊重群眾,不重視群眾的意見與呼聲,高高在上,與群眾的關係漸行漸遠。群眾也就愈加不買他的賬,在群眾中逐漸就會失去民心。毛澤東一生最相信群眾,他是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最光輝的典範。他告誡人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瞭解這一點,就不可能得到起碼的知識。” “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